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并不陌生。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两句话就可以用“超限效应”来理解。在理解超限效应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则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身上的所有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马克·吐温最后为什么会一分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难点课文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若欢乐的脉。”与全文最后一句“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用。”二、难点分析大海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大海在“咽歌”,大海唱的是什么歌,这是理解这两句话含义的难点所在。三、难点突破文中两次写大海在“唱歌”,是把人的行为特点“赋予”大海,即把大海当做人来描写,这是拟人的写法、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大海在唱歌?大海唱什么歌呢?对于文中这两句话的含义,应当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1.联系海港繁忙景象,来理解“浪花唱着欢乐的政”。教学第2自然段时,宴…  相似文献   

3.
分析寓言《自相矛盾》(六年制五册第32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卖矛又卖盾的人所说的自相矛盾的两句话。“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两句话看起来容易理解,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往往是似懂非懂,因为这两句话夸耀的对象是两个:矛和盾。学生很难从这两句话所涉及的两个对象的关系之间找出自相矛盾的真正原因。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两句话呢?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不  相似文献   

4.
旅行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心灵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这是时下社交网络上特别流行,特别具有煽动性的两句话。为何这两句话如此流行7究其原因,这两句话道出了旅行的意义,唤起了人们心中远行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王加煜 《新读写》2012,(6):40-40
“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每次读到托尔斯泰这句话,总能让我心灵深处发出阵阵颤动。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的美,在于它揭示了“理解死亡”和“理解人生”之间的玄妙。许多大思想家正是站在死的层面上来俯瞰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女主角:Nicep en.男主角:Ig otitoverth ere.It'sasteal.在一部电视片剧集中,男女主角在路边露天咖啡室聊天时说上述两句话。假如你不看中文字幕,听到这两句话会怎样理解呢?It'sasteal是不是指笔是偷来的呢?男主角是贼吗?非也,非也。我们可用上文下理来理解这句地道英文口语的意思。女主角说Nicepen是因为看到男主角有一枝漂亮的笔,这句话自然有赞美的意思,即“这笔蛮别致的”。男主角答:Ig otitth ere,再说it'sasteal.Asteal是英美流利口语,指“极便宜的东西”。男主角不是贼。他说的话意思是:“我在那边买的,很便宜。”由于ch eap有低…  相似文献   

7.
【思路点拨】这则作文材料可以算是一则名言类(或论述类)材料。材料中蔡志忠所说的“拿橘子来比喻人生”这句话,明确了这篇作文的写作范围——围绕“人生”来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与体验。“两种橘子”是一个譬喻,它点明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难得圆满,常留缺憾);“一些人”的做法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方向——如何看待人生中不同的境  相似文献   

8.
初步学习了整除概念后,一部分学生对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理解有困难,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话,我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打比方。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打比方,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比方是“锁能被钥匙打开,钥匙能打开锁”。大家就敲定用这两句话来比喻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学生头脑中马上有这样的对应:a÷b=c(c≠0)锁钥匙或紧接着举例让学生辨别是非:“28能整除7对不对?”生“:不对!“”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28是锁,7是钥匙,锁打开钥匙是错的。”“7能被28整除对不对?”生:“不对!”一生站起来说:“7是钥匙,28是锁…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断一: 师:在这句话中,老师关注到了两个词,一个是“抛”一个是“卷”。好,很多同学也都关注到了,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10.
王芳  钱萍 《教育艺术》2004,(11):4-5
“爱是神圣的,它能将一切东西变得很美丽。”今天,当我们重拾两年来和小哲的一段段时而忧伤恐惧、时而温馨美丽的往事时,才真正理解和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场雪》一课时,学生在自学生词“簌簌”时发生了争论。课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有的同学说簌簌的意思是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有的说是象声词,课文里形容风吹雪花落下来的声音。两种意见争得很激烈。再查字典,字典中也只有这两条意思。到底应选哪种意思呢?有的同学干脆来个折中,认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学生争论不下,眼巴巴地看着老师来下结论了。但我没有给他们下判断。只是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放在具体句子中。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里面有几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应选哪条意思。”经老师提醒,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单手起来回答:“簌簌的意思应该是象声词,形容雪花被风吹得纷纷落下的声音,因为这句话说是‘只听得’雪花簌簌地往下落,不是看到的,而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只能是看到的。”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都是写听到的声音,下面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也是写夜晚听到的声音”“这句话是写夜里的,根本看不清。”通过争论,同学们学会了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反  相似文献   

12.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普遍流传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快乐和幸福的。但是,笔者近年来对一些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时触目惊心地发现,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3.
生问: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处说:“在这浅紫色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才正确?“芳香”怎会用“浅紫色”来修饰?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15.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孔乙己》一课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道题很有份量。这句话的确是全文牛耳,理解得好,全文豁然贯通,搞得不好,就会当作等闲文字轻轻放过。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着重从两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例如《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的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也”字换成“很”字,变成“京生很爱学习了”,然后让学生把它与原句比较。学生思考比较后,  相似文献   

18.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随着我们,但是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真的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吗?两次执教“9的乘法口诀”的备课过程及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现行高中课本(试用本)下册第十二页,练习二第五题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单位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叫做重力场强度,这个重力场强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确切吗? 课本第八页,对“电场强度”是这样定义的:“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的作用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这里的“叫做”完全可以理解为“定义”,显然,习题中的“叫做”也可以理解为“定义”。“重力”和“重力场强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把单位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叫做重力场强度”这句话在科学性上是不妥的。如果将这句话中的“叫做”理解为“数值上等于”,  相似文献   

20.
一、消除歧义(1)停顿消除法: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合理停顿,消除歧义。如:“这种糖五毛五十粒。”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五毛钱”能买“五十粒”,也可以理解为“五毛五分钱”能买“十粒”。只有按意义合理停顿,才能消除此类歧义。(2)变换词语消除法:即把句子中易产生歧义的词予以变换,消除歧义。如:“教育局通知说,让张校长本月10日前去汇报工作。”“前”可理解为“前后”的“前”,也可理解为“前往”的“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或者“前往”。(3)调序消除法:即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消除歧义。如:“两个朋友送的影集。”这句话既可理解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