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这是李伟平教授在谈到当前学校教育的走向时的观点:把学生和教师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被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教育就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冰心是一位心中充满爱的伟大作家。她爱孩子,因此,她笔下的这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是呵护生命,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事业,教师则是引领生命实现蜕变和升华的使者。作为教师,我们在生命蜕变与升华的过程中,必须给予真情,唤醒学生内在的"灵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1给之真情,予之爱心教育若没有情感和爱,则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灵魂,真正的教育是融人了爱的教育。我们要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爱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要循循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理论一直是激励教育人前行的旗帜。唯有尊重和爱,才能鼓舞、唤起、激励,才能催生教育的奇迹;基于信任的尊重与爱,给生命绽放希望的机会;基于成长规律的尊重和爱,助生命之苗更快成长;基于宽容的尊重与爱,润泽生命可持续成长;基于理性的尊重和爱,推开一扇烘焙尊严的生命之门。践行先生"爱的教育",可以荡涤师者紫色的灵魂,使教育贴近心灵、走向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4.
<正>在"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时代,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今天的教师不是缺培训,而是缺好的培训;今天的培训不是缺理论,而是缺能落到教学且能指导教学的理论;不是缺专家,而是缺能与教师一同在课堂上摸爬滚打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实现培训的深度转型,特别是要实现从"我给你培训什么"向"你想要培训什么""我要你做什么",向"你现在能做什么""我能给你什么",向"你我能共同解决什么"转型。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教  相似文献   

5.
张巧玲 《考试周刊》2014,(35):178-178
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爱、懂得爱、付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至爱",懂得爱的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要"因生施爱",这样才能因爱施教。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塑造地方良好民风。具体包括开展"三志教育",激发学生的志向、志气、志趣;倡导"爱与责任",鼓励教师做校园里的心灵工作者,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进村寨,通过培训驻村干部、张红榜送喜报、开展家访活动和家史教育等,重塑地方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  相似文献   

7.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8.
<正>一、关爱尊重每一位孩子,践行"爱的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  相似文献   

9.
正爱是生命的阳光雨露,生命因爱而生,因爱而精彩。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以"爱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教师作为爱的播种者,怀着一颗爱心教书育人,他们把爱播种到每个学生心间,他们用爱激发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则人人争做"爱心天使",整个学校成了充满爱的校园。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主题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亭的爱心故事。赵小亭于1990年5月21日出生在如皋,曾经就读于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倡导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期待生命的回归。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通过健康教育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施安全教育关爱生命,利用教师之爱点化和润泽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1.
谢玉梅 《中国教师》2013,(12):79-80
<正>"师爱"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没有"师爱",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感情"的引导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教育倡导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期待生命的回归.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通过健康教育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施安全教育关爱生命,利用教师之爱点化和润泽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之爱的深刻诠释。生命之爱、事业之爱、家国之爱构成了教师之爱的三重意蕴。师范大学作为联结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重要结合点,要致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和完善激发、涵育、升华教师之爱的实践路径,培养新时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教育之道,首先在一个"爱"字。无论是身处格桑花遍开的天山雪域,还是木棉盛放的珠江之滨,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援疆教师,还是作为百年名校培英中学的现任校长,对教育、对学生发自肺腑、虔诚执着的爱,始终是我职业生涯的原动力。我深信,爱出者爱返,爱会在传递中增殖和放大。师者之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助推器,也是德育最有效的反光镜。  相似文献   

15.
正沿西街小学坚持"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着"教师静静的研究教育,美美的欣赏学生"的办学策略,秉承"爱,乃生命之血脉,生命之基石"的教育真谛,实现着"创办家长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中央教科所"在学校主导下学校、家庭、社会合育模式下的德育研究"先进实验基地,"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图书馆先进单位,河北省优秀家长  相似文献   

16.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原点,没有爱教育就成了乌托邦式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基,没有爱教育将失去支撑;爱是教育的名片,没有爱教育就无法说明自己的身份;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将苍白无力。师爱是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师生间最珍贵的情感元素,是最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师爱是教育的全部阐释,教育就是一场"爱的旅行",师爱是教育的生命归宿,是教育的前言后记。教育呼唤着师爱,师爱滋润着教育。有了这份爱,就能以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一切优良素质的灵魂,即师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至深的道德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  相似文献   

18.
爱的艺术     
刘飞 《快乐阅读》2013,(12):125
教育杠杆的支点在"爱"字上,关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正象高尔基所说:"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人们赞美教师,是因为除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外,还能毫无保留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民族的未来,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的继承者。爱学生,就是教师对祖国之爱,对未来之爱、对民族之爱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育的殿堂里,用生命燃起了爱之火.她跳动着爱、传递着爱、诉说着爱."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种心态,善爱则是一种境界.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做到能爱,更要追求善爱:要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