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卡斯与萨金特在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前,都是凯恩斯主义者.萨金特是基于理性预期解析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行为,而非像卢卡斯那样基于理性预期解析弗里德曼的新货币理论,来构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者之所以殊途同归在于,都以探寻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为切入点将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萨金特的理性预期理论凯恩斯的预期理论完全不同.萨金特基于“微观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理论,虽能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却无力解释和解决当前欧美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最终取决于经济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缓和或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而不是经济人的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2.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之上,明显的缺陷在于其模型基于"理性"的分析框架内,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脱离于理性范式,预期效用理论的不足产生于对预期偏好的建模困难,为此必须经过严格的限定都导致了股票价值的分析偏差以及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分析偏差.本文建立一个基于中国国情的股票价值的分析说明,将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被划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行为范式.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将行为金融理论与制度、政策因素相联系,分析各种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尤其是政策和投资者行为对股市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怕乱"是影响政策选择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针对预期教育乱象的不确定性,政策部门通过预先约束策略空间、选择性激励、多元监控等渐进主义策略,较好地控制了大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了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看,乱象约束下的渐进政策调整是持不同理性标准的政策部门与政策目标群体(大学)在面临机会主义强激励但监控机制相对薄弱的特定情境下进行策略性互动的结果.由此,可以建立渐进政策调整的一个解释框架,印"公地困境与制度分析".该框架表明,在相对稳定的行动者理性和资源属性、群体文化等情境诱因以及随政策调整力度加大而扩展的策略空间条件下,机会主义行为监控机制是影响政策调整模式选择的关键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推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它取决于语言运用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语言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由使用语言的人数决定,又受到社会开放度与自由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习语言天赋和所学语言与母语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语言的理性选择理论证明了语言的最小有效规模和路径依赖特性。由此,我们可以说明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为今后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即金融主体由诉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向普惠人民、紧密联系实体经济转变,金融主体的治理结构、服务理念、服务政策与措施必须转向。本文基于新时代中国金融体系的行动特征,对金融主体走向集体行动理性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导致失业,但这是大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在于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理性看待大学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当代家政学本土化学理视角切入,着重探讨了库恩提出的"学科基质"与家政学前提及其家政学共同体关系等问题,首次提出"家政哲学应当是当代家政学共同体的学科基质"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家政学本土化问题进行了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8.
Kyd land和Prescott以及Barro和Gordon对央行货币政策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在比较稳定产出型和相机抉择型两种情况对央行目标函数的不同影响后,得出结论:短期内相机抉择能带来益处,长期内则不一定;公众的理性预期水平高低及变化对于货币政策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市场机制、预期水平、产出水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教育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假定个体只考虑教育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的真实存在。已有文献对教育选择行为的预期假定存在较大差异,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假定可能导致对教育选择行为的不正确推论,而使用个体主观预期数据替代这些假定能更准确地分析个体教育决策行为。采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态度的调查",利用预期收入、风险数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预期收入对选择研究生教育有显著影响,而风险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收入风险对于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明显,主观风险对选择研究生教育则有负效应。此外,还发现就业率是大学生决定是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所学专业就业率越高,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越小。上述研究结果暗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数据,便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状况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理性选择,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博广场     
正皮海洲(独立财经评论人士)从市场疯狂打新的实情来看,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更应该要做"理性打新"的楷模。因为从目前市场的打新来说,中小投资者的打新其实是非常理性的。也许这并不是中小投资者的主观选择,但由于资金实力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政策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是美国政治市场进入均衡的产物, 决定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基本因素仍旧是根植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形成的过程中, 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其院外活动对贸易政策的走向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由于这些利益集团有着各自不同的集团利益和相异的组织结构、交易费用及经济实力, 他们在对华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中也就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由于政治市场上存在着一般选民的理性无知和特殊利益集团的理性, 美国政治市场上的政治均衡往往出现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大于其净收益最大化水平时, 这种􀀂 供给过度 反映在对华贸易政策上, 就是政治因素超越商业考虑, 从而决定了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不会是一种帕累托最优 。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英美法中规定的可以合同落空原则为由来免除违约者违约责任的几种情况加以分析,以使我国外贸人员在同英美法系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原则,避免本应避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6月召开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是英美构建20世纪两种世界经济体系的转折点:英国力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希望让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经济秩序。会议失败后美国即着手构建自己设计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在我国金融开放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美国的金融选择给我国有很大的启示:金融体制选择是一个在低水平金融经济条件下,加强金融管制实现分业经营,而后逐渐放松管制,不断矫正偏差,最后实现混业经营的过程。我国的金融体制应在坚持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加入混业经营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英美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奥斯卡金像奖的英美影视作品给学习者营造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可以学单词、学语法、练朗读,以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所以看电影是一条最佳、最经济的英语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20世纪初在美国确立以来已经将近一个世纪,其发展过程经过了许多起伏,虽然不尽完美,但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由于不同国家和国际机构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和条件不一致,各国对这一规则的表述也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居世界首位的黄金储备,与英法等国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但该体系自身的缺陷以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又导致了其最后崩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再次探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由美元危机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并对应付它方略的寻觅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对财务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西方<财务管理>课程先进性成熟性的特点使得对该门课程实施瑕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笔者结合在英国接受该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感受与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亲身实践,从授课模式、教材选择、授课教师、授课对象、课时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成绩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双语课程设置体系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三环外交”的方针,把对美和对英联邦的关系放在对欧关系之上,企图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和同英联邦的联系来支撑它事实上难以维持的世界大国地位。面对欧洲一体化的启动,英国由最初的置身事外甚至对立,转变为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申请加入欧共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