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24,(10):22-24
<正>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关注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融合教育的主要特征。在静安看来,融合教育里定义的特需孩子,不是特指残障儿童,而是指向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那些与众不同的资优生,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都应该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对象。用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的话说,融合不只是一种安置形式,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实践,是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给予相适应的、实实在在的支持服务。这种思考建立在区域的现实学情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曾晓宁 《辽宁教育》2013,(7X):49-49
<正>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创建一种具有特性的不断持续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终生受益。这种教育在确定与发展之后,就形成了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特色,而逐渐发展为学校整体的特色教育。基于对学校特色教育创建的认识,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商榷。选择与定位每一所学校在选择自我特色时都会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判断,考察,甄别,实践,确定,甚至是改革后再确定,或者也有批判、否定而从头再来。不为特色而特色,  相似文献   

3.
何海江 《学子》2014,(2):40-41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4.
冯洪杰 《辅导员》2010,(13):123-12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才智奉献给每一位孩子。这种爱是无私的,它毫无保留;这种爱是无言的,它蕴藏在为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总之,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因材施教,用广博的爱心去浇灌需要爱和心理疏导的个性有障碍或者缺陷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唤醒和解放每个人的自我教育力量——这是赏识教育的教育命题。赏识教育的根本原理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坚信——我是一个好人,一个被喜欢被尊重被需要的人,一个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的人。赏识教育就是要建立这种自我教育的信心,积聚这种自我教育的力量,激发这种自我教育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为了使这种的教育形式越办越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与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逃课、逃学的现象。特别是在近郊和农村一些薄弱学校,这种风气尤甚。这种现象是导致学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防止这一现象,更值得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改革悄然兴起。近年来,德育课程教材改革上了"快车道"。从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到教材组织的形式和格局,都发生了不可小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切实的,渗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和教学单位,已被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感受到。我们可以约略看一看这种变化。从教育观念角度看,对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课程,人们已经有了新  相似文献   

9.
那薇 《下一代》2012,(4):14-19
“教育唯真,和美唯家”,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相信是很多校长的梦想,也是我努力践行的“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教育的成果。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力量在浸润自己,每一个人都那么舒展、快乐。”而这种力量,就是我要努力为之的“大气”所在。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带领全班学生,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建立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将得到关注。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感、荣誉感和爱心。如果一个学生道德感强,他一定行为端正;一个学生荣誉感强,他一定追求上进;一个学生有爱心,他一定懂得爱和付出。如果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这样的品质,那么这样的集体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这样的教育才是实现了其社会功能的教育,才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应面向每一位学生,这既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念;分析多元智能理论下课堂教学的意义及特点,掌握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为了每个生命个体能自由、理性和善良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优秀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从内心深处"接纳"每一位学生。现在是以学生为本的时代,"接纳"一词反映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良与热情的基础上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做到真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爱、闪光的爱。这种爱才是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艺术产生的源泉;教师在接纳每一位学生、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还必须以真诚的态度感化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只要教师的内心充满爱,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眼神、最真的爱,就能实现每个生命个体自由、理性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理念由教师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 ,是在尊重人、满足人、研究人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的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即强调学生是教育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互动的关系。要实现从教师的主体性到学生主体性的转变 ,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思想 :(1)爱护学生的思想。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爱护学生 ,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习每一个学生 ,依靠每一个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4.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15.
“实施阳光课程,打造阳光教育”,是东北师大第二附小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实施的全新教育理念。阳光的教师、阳光的学生、阳光的校园,共同构建了第二附小“阳光教育”的亮丽风景。如果说,“阳光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话,那么在附小南校,到处都充盈着这种爱的阳光,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天都在感受着、体味着这种阳光的教育……2003年,第二附小成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的首批实验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霍懋征老师“爱的教育”为第二附小校本课程开发插上了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过程体现一个教师的智慧,良好的教育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绵密的细雨,是无声的晨露,每时每刻都会在耕耘者没有尽头的播种中,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生在这种滋润中成长,在这种滋润中孕育内在的蓬勃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教育工作是枯燥的,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我认为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教师有与时具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尊重不同的教育个体,用真挚的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这种真爱就是无痕教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教育工作是枯燥的,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我认为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教师有与时具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尊重不同的教育个体,用真挚的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这种真爱就是无痕教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耶鲁一位教育专家罗勃·史丹堡归纳了3种形态的学生:第一种是记忆和分析力强,这种学生很会考试;第二种是很有创意,时常有新的答案,但在标准化的考试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成绩不佳的情况;第三种是"样样通,样样松",这种学生善于从经验中学习,通常交友广阔。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加能也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影响力的大小,小而言之直接关系着该班学生的发展;大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培养人才的人问题.因此,每一位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班主任影响力的主观因素主要由仪表因素、品格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形成.这是建立在学生对班主任的亲切感、敬佩感、信赖感基础上的一种非权力因素.这种由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