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表达比较具体.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及其对翻译T-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表达比较具体.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及其对翻译T-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决定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表达比较具体.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及其对翻译T-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事英汉互译的人对英语中的形合与汉语中意合的特点是比较了解的。本将从翻译的角度分析英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特点,希望能为正在学习翻译的语言开拓们起点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意合和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的两种连接手段,但由于两种语言性质不同,使用侧重点也不同。本文从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话题”;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注重“主谓”;以及汉英两种句式的不同,说明了在汉英互译过程中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东西方思维方式对峙性的显著特征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多样性。东方思维方式是其整体性,具象性,辩证性,主观性,模糊性,思维的顺向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是具体焦点性,抽象性,分析性,客观性,精确性,思维的逆向性。体现在两种语言上就形成英语的重逻辑、重组织,句子结构长,句子呈现“树型结构”,而汉语则注重整体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层层推进,句式呈现“流水型结构”。分析研究这些差异会使语言学习者和翻译者在深层次上了解不同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语篇的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是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思维重逻辑、分析,汉语思维重悟性、直觉,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意合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英语注重显性衔接,结构完整,以形制意;汉语则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讲究功能和意义,以意驭形。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其各具特色。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反观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审慎汉语造句依序、英语造句搭架、汉语句子重意而英语句子求形的可能内在成因。本文认为,汉句语序是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英句呈框架结构及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观哲学观念,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而上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燕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23-124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是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重大区别。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于掌握相应英汉口译技巧,提高双语转换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前后对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汉语语言注重“意合”,借助语言意义传达句子意思。所以在解单项选择题时。学生经常按照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题,与英语的“形合”特点发生碰撞。本文从三方面分析汉语思维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对英语语言“形合”特点的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1.
姜峰 《考试周刊》2011,(20):27-28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制意。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的思维模式依靠各种连接手段来承上启下,而汉民族注重体会和领悟,不看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因而语言简明,意义模糊。总体来说,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强调意合。所以在英译汉时要采用意合法,而汉译英时要使用形合法。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汉的实例,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最本质、重要的概念。英语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意义上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结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在汉语中,一个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多样灵活性决定了英译汉时应灵活运用形合和意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1):91-92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不同之处,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汉形合意合之分在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结构差异,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采用对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自然晓畅。  相似文献   

13.
邱瑾 《文教资料》2014,(34):11-12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英汉对比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传统语言层面,对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相对缺乏。英汉语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中西方思维差异造成的。中国偏向于综合性思维,而西方偏向于分析型思维,形合与意合之别是英汉语篇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汉语重意合,无须借助显性衔接,仅靠内含的意义的联系,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英语则需借助显性的语言形式构成语篇整体。文章从英汉语篇差异方面的一个表现即意合与形合的对立出发,选择《围城》的中、英文本为对比语料,分析形合与意合在其英汉文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晋  梁益宁 《英语辅导》2010,(1):188-190
在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时,常常会用到形合与意合这对术语。总体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多用形合法(Hypotaxis),而汉语则重意合法(Parataxis),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的句式构成就没有意合法,汉语中就没有形合法。客观地说,两种语句衔接方式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只是各有其侧重点而已,但这一点却往往为英语学习者所忽略。本文正是以《可贵的“他人意识”》的翻译为例,再一次验证了两种语言衔接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的事实,同时提醒人们:要想成功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必须对这一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英语的语篇衔接以“形合”为主,汉语的语篇衔接则以“意合”为主,这种差异性是造成英汉两种语言语篇表达风格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注意这种差异性,并加以恰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英汉语言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初学者在进行英译汉时常常带有一股"翻译腔"。英语采用"营造学手法"造句,重形合,使用大量关系词;而汉语采用"编年史手法"造句,重意合,多用动词。从这三方面着眼,我们对英汉两种语言略做比较,可以发现其差异所在,从而找出了一些英译汉的规律和技巧:转化结构,转换词性,重复词语。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互译中.英译汉时.会用到大量的意合句,而汉译英时,则会用到大量的形合句,这充分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彤合。对此的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造句上的区别。从而在英汉互译时不仅使意思贴切,而且句子结构也很吻合.真正做到翻译中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句法重形合,呈树形结构;而汉语句法重意合,呈线性结构。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为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在差异,英语多用形合,汉语多用意合。在英汉/汉英互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其背后实则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英汉互译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方式转换。本文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观点和方法.并探讨了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