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由的写作--浅谈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娜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81-82,96
从解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和余华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两篇小说,见证卡夫卡所给予余华盼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层面都有了相当的突破,这就是自由想象和自由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一余华的名字取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姓余和华,低调如同他本人。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参加了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但是落榜了。于是便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上班第一天就给人拔牙,他的师傅是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师傅上来就让余华看拔牙,说"你看一遍,下一个就你干了"。  相似文献   

3.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  相似文献   

5.
吴俊 《文学教育(上)》2008,(10):114-115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巧。从小说修辞的运用上讲,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6.
名家与高考     
正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这个话题。当代名家笔下独具魅力的高考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著名作家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  相似文献   

7.
山西师范大学周征松教授的论文集<家族史研究及其他>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作者的这部自选文集分为历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序跋书评和散文以及附录4个部分,收录文章64篇,其中大多数文章是以前发表过的,一部分文章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新作《兄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以之为例,具体说明《兄弟》所体现的新变化,并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分析余华从先锋向传统的转型轨迹,并进而探讨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12月6日,世界著名文学刊物《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栏目发表了对余华的专访。这是中国籍作家第一次登上该栏目。《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最著名的特色栏目,刊登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著名作家的长篇访谈。余华是《作家访谈》栏目创立70年以来第261位受访的小说家,与E.M.福斯特、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等260位小说家同列。  相似文献   

11.
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死亡在余华小说中的两种迥异表现,尝试分析其对生存的体验,并以此来揭示余华的创作由前期被动接受死亡向后期“向死而在”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特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之一,继承和发展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而对人性的开掘则是这一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余华具体作品的分析,力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余华对人性的开掘经历了从对"恶"的推崇到对"善"的阐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文章有人说难懂,我看容易。因为余华在他的作品中极力地想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他总是绕开一切障碍,直奔主旨。但是,因为这种出乎常情的直奔,反倒使很多习惯于在阅读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者跟不上,甚至被余华甩丢。其实,只要你心无规程,余华的文章就会觉得非常好懂。《十八岁出门远行》单看题目就会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十八岁”是什么?十八岁是成人的标志;“出门远行”是什么意思?是离开家,离开家就是走向社会。在这里,有两组相对的概念:成人和少年;家和社会。显然,小说的题目已经标示了内容:一个刚刚成为“成人”的人到…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19.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