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朱湘对十四行的探索是教训多于成绩,冯至的《十四行集》则代表了汉语十四行最重要的成果。朱、冯二人创作的失败与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十四行体适宜抒发一种冷却后的情感和表现静态的思想沉淀;其次,为表意的需要,十四行的韵式可作某些简化。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形式简化的态势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正试图创作出成熟汉语十四行。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诗人,但是从事过十四行诗创作的人却寥若晨星,其中就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虽然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只有二十七首,一个诗集(《十四行集》),但却是冯至先生诗歌创作“第三时期”的主要收获。在思想内容上,它摒弃了诗人早期诗歌抒写“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的低沉情调,表达了注视现实、修炼品行的心愿;在艺术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十四行诗这种西方古老的律诗形式,显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探讨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不仅对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诗人及其作品是必要的,对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和新诗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十四行集》因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以其诗歌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独立与联系之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出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存在意识。冯至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存在状态的沉思与追问最终的指向是"正当的死生"和"独立的担当"。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7.
吴正华 《文教资料》2011,(28):13-14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第三个十年的重要成果。冯至从平常的事物中营构自己的诗歌意象,思考关乎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体现了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十四行集》并非与社会现实无涉,而是在更深刻、更广阔、更根本的层面上与历史和现实紧密关联。《十四行集》接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构思,也为新诗学习西方格律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8.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一出版就受到朱自清、李广田和唐湜诸先生的赞扬。朱先生称他的《十四行集》"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李先生称他的诗为"沉思的诗"。本文拟从哲理和诗律两方面解读冯先生的《十四行集》。  相似文献   

9.
就冯至20至40年代的三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和《十四行集》进行解读,发掘其间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验和思考,并给予阐释,从而阐述其诗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张保华 《天中学刊》2015,30(1):103-105
冯至《十四行集》一直蕴蓄着诗人"把住人生"的祈求、寻找、思索和经验,即人如何通过"担当"而"成为自己",同时也"担当别人的苦乐"。冯至从歌德、里尔克的"关情""蜕变""谦卑"等诗思中觅得思想的资源,不断"完成自我"。《十四行集》可以说是冯至"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形象诠释,既可看作冯至"自我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年诗人"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14.
无名的冯至     
接触冯至的诗,是在校园里不断耳闻目睹大学才子、诗人们调侃鲁迅的沉重,笑话朱自清为老爸暗洒的眼泪,将戴望舒的油纸伞诠释为“菲勒斯”的喧嚣、热闹之后的事。很偶然间,我见到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诗集,由《十四行集》又读了他的散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阐释学的理论分析了冯至的《十四行集》,对作品艺术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受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限制,当时的诗歌阐释者主要看到了其与西方诗歌的密切联系,而忽略了其与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冯至超越了纯粹的西方传统或东方传统,创造了中国知识者的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16.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论述了冯至《十四行集》产生的两个精神性前提。本文认为,这一诗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代表的诗歌高峰经历了相当丰厚的蓄积;就冯至本人来说,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早年诗思的凝聚和后来对异域诗学的领悟与汲取。  相似文献   

18.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在冯至《十四行集》中,出于对生命真诚而深刻的体验,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对孤独与死亡进行沉思的文本,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相。在27前十四行诗的字里行间,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众多意象,体现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在这个独特的文本世界里,诗人不仅开阔了生命的视野,将人类的命运置丁整个宁宙的怀抱进行思考,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