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于鲁迅通常风格的散文诗《野草》,是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差不多和他的小说集《彷徨》同时的创作。鲁迅在致肖军的信中曾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鲁迅书信集》,上卷,六三六页)这里说的“技术并不算坏”,一点也不夸大。下面,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对《野草》的“技术”作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3.
沉重的句号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走完了他人生的58个春秋。史铁生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作家,更是励志符号。他早年饱受瘫痪折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引发了多种病症,连他自己也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其中散文《我与地坛》被节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性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  相似文献   

5.
论《野草》的艺术特色周治杰鲁迅在给肖军的信中曾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鲁迅选集》第636页)这实际上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对《野草》作了总结。这里凡己肾技术并不算坏”,既...  相似文献   

6.
我们熟悉史铁生,熟悉他那篇用青春写就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也倾听过他在《我与地坛》中灵魂的喘息声。读他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求甚解,也不能一目十行。我们的目光会艰难地在他的一字一句间爬行。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明月清风,也绝少出现眷暖花开。他的作品负载了太多的人生的苦难。写作,对有的人采说是谋生的手段;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的方式;而对史铁生采说却是灵魂的需要。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浮躁的坛的永久的安慰。有人说。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点亮心炬     
每次对小阳说我喜欢柳永的《雨霖铃》只因为它太过于悲伤时,他总会很不屑一顾地向我投来讥讽的目光,然后说我太悲观了,需要找根火柴。“找根火柴?”我不太明白。“你会明白的。”他意味深长地说。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作品集》、《答自己问》等。他的散文境界阔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与精神境界的阔大相适应,他的散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大气,多有创新,不雕琢不矫情,自由灵动游刃有余,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想像空间。有人对英文单词“LOVE”(爱)的意义作如下解释:L代表listen(聆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我认为这同样可以概括史铁生的散文特征。L聆听史铁生曾说过:“写作就是大…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面对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作为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请看《草船借箭》教例:师:学了这篇文章,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生:我最佩服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师:你读书很认真,善于总结。其他同学呢?生:我最佩服周瑜,因为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大都督,统领军队。师:你很有眼光,长大你也许就是一位出色的将军。生:我最佩服鲁肃,因为他诚实,信守…  相似文献   

10.
我家小阿姨管我叫姐,管我老公叫哥。有一天她问我:"姐,哥挣的钱多不?"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太让她震惊了——"哥不给你钱吗?""不给。""你跟他要他也不给吗?""我没跟他要过。我自己有工资。"她勉强笑了笑,看我的眼神不是佩服,是怜悯。  相似文献   

11.
正中学时我对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历史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那么佩服,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太有魅力了。老师的魅力与老师怎样讲课(内容和教法)密切相关。对语文老师的魅力印象最深刻的源自两点,一是他每天晚上读鲁迅的文集,每周读一本,一年多下来差不多读完了全集。当时的背景是:70年代初有出版社开始以每周一册的节奏陆续出版鲁迅的集子,老师跟书店约好,每周来了书就先给他留出一本。二是他讲课时常常从一个词说开去,"顺便"讲一些诸如《辞海》和《词源》的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语文书里,"史铁生,当代作家。"《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比朱自清的《背影》更令我感动。它既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也不是有着华丽辞藻的文章,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在秋天,史铁生失去了双腿;在秋天,他的母亲离世;又是在一个秋天,史铁生终于在妹妹的陪伴下振作了起来。于是,秋天不再是单纯的季节,它已满载作者的深情。打开空间,打开丁老师的博客,打开剪报本,打开QQ——《秋天的怀念番  相似文献   

13.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4.
第二章 选择     
《职业技术教育》2002,(35):10-15
22岁的金加攀说自己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美国人比尔·盖茨,一个是宁波人鲁军。“这两个人太像了,我甚至把鲁军当成了中国的盖茨。这个人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因为他,我选择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他,我选择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提起鲁军,看上去成熟、稳重的金加攀表现出少有的激情。  相似文献   

15.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16.
消逝的钟声     
《当代学生》2011,(7):36-37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名作被频繁提起。与他相关的纪念文字,并无太多的悲伤,他和他的读者们这些年来已经隔空约定:生命是旅程,会有终点,告别时甚至无需说再见。一如他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春末夏初,读读史铁生这位当代大家的作品,算是寄上我们浓浓的哀思吧。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有一篇小说叫《第一人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文学电视,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或许是和史铁生的身体条件有关,史铁生的小说自传性较强,因为他不能和正常人那样到处去体验生活。关于这一点,史铁生有自知之明,他在个人小传中这样说道:“据说不能永远四处深入生活的人写小说是自取灭亡,虽心中无限忧恐,一时也顾不得了,莽莽撞撞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幸好一向保持着警惕,没把它当成一件必须成功的事来做。”史铁生正是以其平常之心来写作,才做成了不平常的文章,不论文坛如何变化,他仍我行我素,“答自己问”并“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18.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我调到《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终于和史铁生见面了。我的直觉是:他的健康强壮超过了我所认识的所有的人。他自在而豁达,说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一样,经常把我逗笑,因此我也不担心说腿的话题会刺激到他。  相似文献   

20.
正史铁生,在此我想用几个词来评论一下他一生的变化:狂妄,自卑,软弱,坚强。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四个词是自相矛盾的。但读完他的书后我发现,这四个词恰好反映了他人生的蜕变。说史铁生狂妄,是他对青春的态度。其实,在这里,狂妄可以打个引号。因为说他"狂妄",不如说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读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后,我发现他在乡下插队时,与村民们和谐相处,就像他是清平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