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薛会玲 《学语文》2002,(2):18-18
《雷雨》中,周家大少爷周萍似乎不为观众所注意。确实,如作者曹禺所说“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为什么呢?因为其“性格又是复杂的”,周萍的性格究竟怎样复杂,他身上是否具有悲剧因素,让我们进入剧本去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3.
运用精神分析法中人格构造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对剧本《雷雨》的主要人物繁漪、周萍、鲁大海的形象特征及命运历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其内心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作品的框架。巧合的应用,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必然,并且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结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被称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主人公周萍也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让研究者着迷。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周萍进行评析,得出周萍的罪恶感既来自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来自于他对乱伦禁忌的触犯这一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又认为周萍的性格的塑造与曹禺本人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7.
原载于1935年8月20-23日《大公报》的白梅的文章《(雷雨)的批判》指出:《雷雨》“在质与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打算有力的推动中国剧运,创作长的剧本是目前的要图,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几十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周萍──来自作家心灵最深处的人物朱伟华以曹禺处女作和代表作名世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演出及研究最多的作品。这部充分显示作者创作个性并昭示其发展的剧作,至今仍有许多话题可说。例如周萍这一角色,就有待探索。《雷雨》一剧戏剧冲突的主线索,学术界有三种看...  相似文献   

9.
综观《雷雨》全剧所着眼的精神和伦理因素,悲剧主角是周萍。作者在为周萍设置的故事脉络中,事实上已进入了"俄狄浦斯情结"框架,但在周萍"恋母仇父情结"往前推进的每一步后面都能触摸到充满血腥的封建罪恶,由此,周萍身上的"俄狄捕斯情结"完全是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0.
1933年曹禺写出惊世之作《雷雨》,次年7月1日在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中华同学新戏公演会”在东京田商科大学首次演出。1936年1月19日,曹禺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我如何写<雷雨>》一文,这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在《雷雨》剧本之前的《<雷雨>序》(以下简称《序》)。看得来,这《序》是在其剧本定稿、发表后历时两年有余并曾受到演出实践的检验之后才写成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周萍痛苦的生存体验分析,揭示出了《雷雨》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周萍痛苦的生存体验分析,揭示出了《雷雨》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的周萍,学术界历来对他的评价不一,就是作家曹禺本人对周萍的看法也前后不一致,但周萍这个人物形象是丰满的。在整个剧中,周萍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其主线和爱情纠葛等多方面来判断,他既是一个逆于、孝子,又是一个骗子、孽子,可塑性强,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禹先生的名著《雷雨》最初发表于1934年北平出版的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它是曹昌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雷雨》不仅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堪称杰作,在世界文坛上也闪耀着夺目的光彩。《雷雨》剧本诞生之后,在国内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样,先后在日本、苏联、罗马尼亚。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上演,也都普遍受到欢迎。《雷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几十年来译述它的文章很多,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说。但是,今天重读这个剧本,笔者有些新感受,说出来愿与大家共同商榷。一、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首先…  相似文献   

15.
论《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雷雨》的基本情节相关的主线,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只有把它抓准了,才能顺着路子清楚地分析剧本的结构艺术,更好地把握它的思想内容,但对这一问题历来就有分岐,特别是84年以来的一些教学大纲,或对此避而不谈,对周洋和繁漪、四凤的隐情纠葛是剧本主线这一明显正确的观点缺少应有的肯定.或认为侍萍和周仆园三十年的怨恨是主线这就不利于下面搞好教学.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辩.对这一问题,人们已有不少论述,本文打算在他们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剧本各幕剧的大概分析,论定与主线相关的基本情节.然后从主线对情节的生发带动上,主线与各线的关系上,对《雷雨》的主线作进一步的论证,以使这一问题更加明确.一、与主线相关的基本情节.《雷雨》有没有基本情节(中心事件)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作品的中心事件是侍萍的悲惨遭遇.有的认为难的确定中心事件.笔者认为:有,这就是周萍与繁漪,四凤两对隐情的败露过程.这里,作者用了  相似文献   

16.
韩丽梅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1):33-33,35
从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透析《雷雨》中突现的生命怪圈、文化怪圈。在这个怪圈上有三个支点,那就是周朴园、周萍和周冲。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论周萍与《雷雨》的戏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蘩漪和周萍的矛盾是整部《雷雨》的重要线索,他们的悲剧历程贯穿全剧始终,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蘩漪、周萍的悲剧“命运决定论”是一种误解。依据罗伯特·W·科里根的悲剧理论,蘩漪和周萍由于内在矛盾性而心理分裂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也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因此,蘩漪、周萍的悲剧不是命运悲剧,而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0.
曹禺创作的处女座《雷雨》,一经发表,名声大噪,传播至今,经久不衰,它如同一颗明珠,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熠熠光辉。我们在品读他的这部作品时,最难忘怀的便是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周朴园和周萍这两个人物进行分析,浅谈《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