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感受最深的几点赵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高级编辑)《浙江卫视周末版》的创意与运作,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电视事业的一种勇敢探索,一个成功的示范,一个可贵的贡献。《浙江卫视周末版》(以下简称《周末版》)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点:一、改革者的气魄与胆...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护士,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喜欢写写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闯入新闻写作天地,从此再也放不下手,笔耕不辍。不到半年,我在《解放军报》、《中国军工报》、《解放军生活》等报刊发表稿件近20篇。回想半年来的写稿经历,对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团站领导教育我必须时刻牢记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河北台的7篇稿子,有6篇是甲级,1篇是乙级,甲级率还是很高的。但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河北台甲级稿子有多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近一年来河北台的稿子没有一次因为它对内角度太浓,没有达到外宣的要求而退稿的。因稿子不符合外宣要求而退稿的事在我们播出的《中国之窗》的稿子中经常发生,每个月都有两到三期。所以,河北台近一年来的稿件质量说明河北台在外宣意识、外宣水平上不断提高,这个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汕头图书馆学会于7月6日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会议厅召开“汕头图书馆学会”’94年(一次)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主要来自汕大图书馆、医学院图书馆、韩山师专图书馆各高等院校及汕头市图书馆。讨论会上共交流了学术文章20篇。题目广泛,从电脑的自动化管理,到图书馆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如何服务读者到为发展汕头经济的战略服务等。会上还邀请了朱育培同志作关于《中国侨办图书馆的发展研究》和汕大图书馆副馆长黄宏雄关于《汕头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保障体系的介绍》的专题报告。汕头图书馆学会召开’94年学术讨论会@孙大烈  相似文献   

5.
在与《安徽日报》的频繁交往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恐怕就要算1999年下半年参加“社会周刊”部举办的那次好稿征大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美国出版了三部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它们都是西方汉学家专攻文学的学者们几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汇集。最近发表的一部《中国的文学观点——从孔子到梁启超》出版于1978年,是1970年于维尔京群岛讨论会上的论文汇编,全书共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蓬勃开展,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已于今年七月发出《通知》,将于今年十二月下半月召开一次出版学学术讨论会,热烈欢迎广大出版工作者、出版科学的业余研究人员(包括在职和离、退休人员)踊跃参加,共同为建立出版科学作出努力。《通知》指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探讨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客观规律,可以从总体上或者从一个侧面,对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纸是面向农民的。几年来,由于我们坚持四个服务——政策、技术、信息,生活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今年报纸的发行量,已经达八十一万份,而且95%以上都是个人订户。在办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最深的一条,就是报纸要回答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农民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自1979年报纸上开辟《讨论会》专栏以来,每年在报纸上至少开展四五次问题讨论。《讨论会》活跃了农民  相似文献   

9.
在穆青的新闻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这样几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文简称《榜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下文简称《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文简称《报道》)、《历史的审判》(下文简称《审判》)。这些作品,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读一遍,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思想就  相似文献   

10.
因编辑《奉贤收藏》一书,笔者结识了区内一大批业余收藏爱好者,他们节衣缩食,将收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理事邵根才先生。因为他的收藏极具史料性,他的整理和保管也令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近20年的人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一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二百三十二人,他们来自全国二十八个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中国出版优良传统研究》一书,是1992年5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 的论文集。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的,主题就是研讨近现代中国出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智 《河北广播》2005,(3):62-62
对《阳光热线》的总体感觉是它为我们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树立了一个标杆。这个节目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4.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新闻写作中同样适用。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荣获第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工人日报》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就是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国家档案局关于在档案工作中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中有关“加强对档案学研究正确引导”的精神,并为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与历史学术委员会召开的基础理论学术讨论会作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于1989年12月6~13日举行了第15次科学讨论会。中心议题是总结档案学研究的经验,对我国40年来档案学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讨论会由档案系副主任曹喜琛主持。有13位同志向讨论会提交了11篇论文。它们是:吴宝康的《评〈回顾与展望——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和宝荣的《从几个热点谈谈档案学研究的方向、方法》,丁永奎的《当代中国档案学的理论升华——兼评贬低或否定当代中国档案学的几种观点》,沈永年的《从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建设看发展档案学研究》,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大辞典》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6月4日至6月10日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就《大辞典》的学术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我国的图书情报档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88年看到您向中国档案学会提交的论文《从档案的“中介性”看档案学的学科性质》认识您的。后来我在写《中国档案学会全国第三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和处理情况汇报》(《档案学研究》1989年第3期)时,专门提到了您的上速论文,并将其收入《全国第三次……  相似文献   

18.
在县报当编辑,接触最多的是来自最基层的通讯员的稿件,虽没有什么宏大的题材、精深的理论,却常常能从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与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实在与清新,引起心灵上“轻微的颤抖”。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编一名乡镇干部写来的一篇《暂停开会》的现场新闻。写的是该镇正在召开全体干部会议时,突然发现附近一农户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新闻丛书《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新闻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继《新闻研究资料》丛刊出版后的又一套有关新闻方面的书籍。它是《新闻研究资料》的姊妹读物。除《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外,已出版的还有《报人生涯三十年》(张友渔著)、《世界日报兴衰史》等。新闻丛书《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汇集了三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新闻记者的采访回忆。作者各自通过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有的描述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侧面,记下了珍贵的史料;有的追忆了采访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有益的尝试     
山东电视台的夜间谈话节目《午夜相伴》,此前我款见识过。最近有机会集中时间观赏了6档节目,分别是在4、5、8、9、11、12几个月播出的,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据有关材料介绍,这个节目是1996年2目推出的,每周一档,每档50分钟,在每周五的23点10分道次播出。设有以下5个小栏目:《都市季风》、《咱们聊聊》《温馨夜曲》、《男人夜话》、《心海罗盘》。每档节目由3个小栏目组成.书目播出后,引起了令人鼓舞的反应.观赏6楷书目后,白象最深的是《咱们聊聊入〔个小栏目,并出现5灭。一亥是田年轻的文工、尿毒病患者杯复以“活着冥改力题,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