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21世纪对教育的需要,作为高师院校必须注意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适应21世纪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在实践中,高师生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薄弱之处。据社会普遍反映,近些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或许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了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教育的一项基本训练,是高师生必修的内容。教师职业技能有着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影响高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师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类课程教学中提倡主体性教学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该文分析了影响高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因素:主体性教学概念理解认识、师生双方主体意识、隐性主体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师资。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对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也必须注重培养高师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适应21世纪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当前,在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薄弱之处。据社会普遍反映,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较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了高师生的…  相似文献   

4.
高师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存在许多问题,优化高师教学能力训练模式,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改变高师教育实习体系,是提高高师生的教学能力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高师生教学能力水平低下是高师教育中的“痼疾”,究其原因,主要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不合理,教师引导不力,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密切相关,因此,改革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优化教师教学能力训练模式,强化教育实践,从而提高高师生的教学能力,是高师教育改革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 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在我国的高师教育实习中,虽然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对高师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不断地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只注重高师教育的学术性,忽视了高师教育的师范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在提高高师生基本技能及全面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或者只是把教育实习看作是高师生毕业时  相似文献   

7.
从中学素质教育论高师生的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某,而高师教育却没有跟上这一改革步伐。针对这种状况,笔者从高师生的专业特点、综合能力、教学实习、基本功等方面探讨如何对高师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高师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师资,是高师院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高师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养为例,分析高师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师资培养策略,即增强高中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化高师生的条件性知识;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完善高师生的本体性知识;注重实践性知识,锻炼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是高师生对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能力,为了提高高师生的教学思维能力,高师院校应当注意整合教育类课程以提高高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教授教学监控能力训练技术以提高高师生教学监控能力,加强教学设计指导以提高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及早渗透、强化训练高师生教学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训练高师生的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0.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师教育应更多地注人素质教育的含量.现在的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可以想见,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把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目前,教师队伍中仍存在职业道德水平下降、教育教学水平较差、科技素质较低、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观念落后等不适应素质教育开展的低素质现象.因此,高师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广泛利用教育管理的多种方式方法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提高高师生素质,培养高师生将来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高师教育为其培养教学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实践证明,师生全程参与的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能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校本培训"的对象,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培养一支精手从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根本在于实施高师素质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师生全面素质的主渠道;探索素质教育的模式,是当前高师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我们开始了“改革高师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模式,发挥教学系统培养师范生素质的多维功能”的高师教育课题研究。这一研究旨在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模式。一、构建高师素质教育中教育科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李岚清同志指出:“师范院校要率先进行素质教育。现在师范院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现在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与高师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婧 《教育探索》2003,(4):98-99
研究性学习向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育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目前起国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中学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束缚;二是对教育科研存有认识上的误区;三是高师教育的后遗症仍在作崇。因此,应当加强高师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一是增大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二是重视将教育科研引入高师教育过程;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让优秀的高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四是师范院校应与中小学广泛建立联系,增加高师生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教育学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学教学实效的关键。合理的教材应体现合理的教学目标。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但它又不等于“处方”。依据现代教育对高师生的教育素质要求才教育学科不断分化的趋势,结合高师字校实际,教育学教材应置于整个教育类课程框架中加以建构,使教育学教材与其他教育学科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有合理分工、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高师院校教育学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学教学实效的关键。合理的教材应体现合理的教学目标。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 ,但它又不等同于“处方”。依据现代教育对高师生的教育素质要求和教育学科不断分化的趋势 ,结合高师院校的实际 ,教育学教材应置于整个教育类课程框架中加以建构 ,使教育学教材与其他教育学科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有合理分工、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从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出发,探讨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含义及教育实习与高师生的教师综合素质养成和发展的关系;根据高师教育实习的系统特征,对如何发挥教育实习对促进高师生的教师素质养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师院校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是保证培养、输送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必要手段。具体说来:建立健全身体保健教育是高师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前提条件;立足于生命感受的人文课程教育是高师生职业心理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是高师生职业能力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方法课和技能技巧课为主体的实训课程是高师生职业行动能力得以提高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未来的四川省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的改革路向,主要是全程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的有效开展,增强和培养师范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意识,训练高师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建设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科学、规范、严格的评价标准等措施,来有效地推进四川省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有序改革。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体育不仅应着眼于运动技术的范围.更应发展高师生的体育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师资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高师体育是以传授摹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教学重点,往往忽视了对高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仍然受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影响,注重“知识是绝对现实的客观知识”、“教学是知识的传递”、“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强调单项独白式的系统教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置高师生于被动习得理论知识的地位。职前的教师教育侧重于学术性的教师教育,单一的教学型的师范大学虽职能、任务分明,但由于注重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的教学,忽视了教育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高师生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性,忽视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等原因,使得高师生对现实教育的适应性不强,专业素质低下,缺乏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