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王昭君悲剧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思想赵凌宇《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为创作依据,并针对当时现实进行了艺术创造的不朽剧作。马致远在剧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出众、品行高尚、外柔内刚、能为祖国安危和民族尊严而牺牲一...  相似文献   

2.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3.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4.
作为元代曲坛上影响深远的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既呈现出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总体来讲,关汉卿杂剧较为密切地观照现实生活,充溢着浓烈的战斗精神,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马致远杂剧注重观照自我,其剧作抒情达志多于故事的演绎,是名副其实的“案头之戏。”  相似文献   

5.
逢马不杀     
马致远,元代杂剧作家。是元代散曲作家中豪放派的主将。他的文章融诗词与口语于一体。有一种独特的意境。马致远原名视远。小时候就因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少年时,他为开拓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铁佛寺参拜铁佛,拜罢,马致远又  相似文献   

6.
马致远(1250~约1321),以字行世,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人。他是元代著名杂剧家,也是元代创作最丰富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130多首。元末明初贾仲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相似文献   

7.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8.
据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是: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 明代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 清代李玉的传奇<精忠谱》; 清代洪异的传奇《长生殿》;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 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速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补元代施君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曾经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元蒙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肆意作践以及清代的文字狱。生活在第二次大劫难中的元代戏曲大家马致远,正是以其丰富卓越的杂剧和散曲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在这次劫难中广大知识分子的卑贱地位和愤懑不平,这是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悲剧戏更是元杂剧中的精粹。近十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元杂剧悲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分别从悲剧形象彰显悲剧精神、中和之美消解悲剧情节、淋漓尽致铺洒悲剧人生等方面概述了近十年元杂剧悲剧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4.
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之前,同样的素材形成悲剧和讽刺喜剧两种不同的情节模式,司马迁在处理素材的过程中最后选择悲剧叙事。这种选择具有特殊的学术史背景,同时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生存位置的标识;司马迁悲剧意识的历史诗学内涵在于通过确证古代士人群体的精神史意义而期望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最后和解。  相似文献   

15.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项目学习作了简要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教学讲述将项目学习应用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整个过程,最后肯定项目学习是信息科技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观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打破惯常思维而通读<西游记>,我们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产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的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看作是孙悟空性格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18.
晴雯的悲剧命运让读者叹惋唏嘘,学界基本有两类观点:一是认为晴雯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其夭折是因封建社会的摧残;二是认为晴雯的悲剧乃由自身性格缺陷造成.二者都未从根本上探究晴雯悲尉命运的必然性.晴雯之悲剧原因有二:首先,在当时的环境中,一个丫鬟被撵出大观园意味着面临生存困境,其次是她对所处环境与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开始觉醒,在学人自觉地向西方寻找范型的过程中,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戏剧家唤醒并培育了一些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没有或者很薄弱的艺术素质.其中,莎士比亚悲剧的崇高感给中国现代悲剧注入了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与充满反叛抗争的人性精神.从总体上说,莎剧的营养提升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及创作的人文意蕴与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20.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