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6.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7.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丹·布朗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面市就横扫关国各大畅销书榜,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2006年小说被搬上银幕,全球首映便创下2.24美元的票房佳绩。而对于影片受到的争议及小说与电影的异同,可从叙事结构、文本特色以及电影改编的利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语言艺术,电影是视听艺术,它们使用不同的艺术媒介来叙事和表意。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改编成了同名故事片,后者在表现形式和主旨思想上也与原作形成了很大差别。影片对小说在内容和主题上的改变,既受到媒介特性的外在制约,也源于主创对大众性的追求。从媒介转化的角度入手,比较、分析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不仅可增强对于这两个文本的理解,也为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李贺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9-130,133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梁》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别性,希望《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能遵循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沿袭电影改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色,戒》在2007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了华语世界为之注目的一大社会奇观。但遗憾的是,李安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使《色,戒》在处理情感与政治的关系时,违背了协调统一的"艺术原则",未能避免叙事的失衡,造成了文本的严重"撕裂",意识形态的"挤压"露出了李安叙事中的"阿喀硫斯之踵"。其结果是,《色,戒》在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一直是张爱玲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这里从叙事学的角度,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对小说《色·戒》进行探讨,以求证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因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而成为电影改编史上一部标志性的作品.然而,电影(祝福》表现的主题与小说(祝福》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小说文本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改编者所秉持的再创作原则与指导思想、改编者的自我风格及其对作品的个人解读以及文学和电影表现的异同等等,都是形成文本表现和电影表现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达芬奇密码》作为悬疑推理电影,小说以及电影改编中的密码符号和文本符号链的编码内容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是该影片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与电影严谨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密不可分。本文以《达芬奇密码》在小说和电影上的具体成就为依托,进一步分析了《达芬奇密码》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语言特色,最后从语言风格和叙事角度上对该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电影《钢琴教师》整体还原了耶利内克小说概貌,基本忠实于原著。在改编过程中,其出于艺术形式转换考虑,对小说叙事结构做出调整,导致在思想上与小说相较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异质。这种改编正是从文本到影像的互动和异质过程。此种改编对比研究,从横向和纵向多角度理解作品,更有益于深挖作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同一素材的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进行叙事学分析,说明由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性质差异,使得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结构各具特点。探讨了在小说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创作者和读者的相对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