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
图说改革史     
请思考: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2)图3是秦国廷议变法与商鞅舌战图,简述其历史影响。 (3)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但商鞅却遭到了车裂以殉的下场,分析其原因。概述“商鞅已死,秦法未亡”的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你能得出什么以沃?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它不但对秦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因而,商鞅变法理所当然地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被列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于商鞅变法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史学界研究尚少,发表的专题文章不多。因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不当之处,务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我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作法如下:一、以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记忆表象.1.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如讲《商鞅变法》这一课,我就重点地给学生描绘变法以前的落后情况,叙述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这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崇敬、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  相似文献   

7.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变法,根据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的"二重证据"法研究,商鞅变法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鲜明的社会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此次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军功爵制",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但是商鞅并没有刻意打击旧贵族;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学习历史,搞清时间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所谓时间概念当然不仅指具体的年月目,大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掌握。第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概念。我们谈到历史上的一个事件或一项发明,首先耍弄清楚这是发生在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如大家熟悉的商鞅变法,只有当我们了解到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初期,才能领会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度,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  相似文献   

10.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1.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12.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一场深刻改革改变一个国家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成功范例。这次变法不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改革者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发展上看,商轶变注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商鞅被“五马分尸”不过是其个体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16.
吴久辉 《学子》2013,(10):97
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一位学生针对教材对商鞅的介绍"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提问":中国古代,宗法制盛行,姓名中的姓往往是归宗认祖的重要标识,为什么商鞅的名字鞅没有改,而姓却改了呢?而且出现多个姓呢?"其实商鞅姓名中的商,公孙,卫是商鞅的氏,并不是商鞅的姓"姬"。说明学生对  相似文献   

17.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称“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但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中.教材称“全国设31县”。两个地方的表述明显矛盾。据记载,商鞅新法把泰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因此,教材表述时应明确、全面一些,以免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商鞅,另一位是梭伦。商鞅为推动秦国富国强兵而力倡变法,捍卫"君权至上",主张立法权只归属于君主一人,一切变法均围绕着"法自君出"这一改革原则。而在西方,与商鞅不同,梭伦首次确立了公民集体立法的原则,即立法权归属于所有具有城邦公民资格的人。商鞅与梭伦的这两种奠基于不同"立法权归属"之上的改革立场,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之中法制的发生、发展的途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8-26
王安石与商鞅变法有不同的结果,这可从他们的观念基础和变法理念中找到原因。商鞅通过历史哲学中的"势"的观念建立自己改革的逻辑基础;而王安石则将自己的变法依托于儒家的道德哲学,建立在人性善、中道以及均平的理念之上。前者以"合势"为本,后者以均平为主。这两种变法理念,典型反映了人性与理势、价值与理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刘兆铭  陈颖 《课外阅读》2010,(10):140-14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尤其到了战国时代,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都进行了以增强国力,强大军力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商鞅变法正是众多改革中措施最全面、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片断的设计,即由变法内容得出客观评价的一个小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