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诗教学,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理解古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简介作者”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为最佳呢?笔者不禁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江雪》的案例。王老师先带领学生读懂了《江雪》的诗文内容。这时,有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2.
在几乎所有“课改”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转过身去,教室里立即人声鼎沸。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则东走走、西看看,无所作为。讨论完毕,则“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说得很好”。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小组怎么样”;教师的评价和激励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个体而不是小组。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上述的课堂中的讨论显然存在着误区。那么正确的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3.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2):38-39
微格情境这节课是五年级的一节语文阅读课,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课前,曲老师布置学生:下节课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分析,由同学当老师,老师当助手,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同学们听了都十分兴奋。上课铃响过之后,曲老师说完“开场白”,姜莉莉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说:“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今天主持学习、分析这首古诗的头两句。下面,首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听清楚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后,小组讨论开始。姜莉莉学着曲老师的样子,在小组间巡视,时而驻足听听小组的讨论。全班…  相似文献   

4.
周庆祥 《教书育人》2007,(12):40-41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人,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同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尊重似乎过于放任,趋于盲从。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哪些有效的对策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者总离不开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没有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就不能体现合作学习,就不是课改。所以,没有讨论必要的问题也让学生小组讨论的现象成了课堂的常规,满课堂都是“叽叽喳喳”,听起来热闹,课堂气氛好,其实细听起来,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大声地...  相似文献   

6.
【课堂片断】1.师: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学生举起手)2.师:大家不用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用手上的马演示第一次赛马的经过。3.学生开始讨论。(讨论时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开始演示,教师过来制止)4.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教师就示意讨论结束了,其中有几个小组的学生正兴趣盎然地演示,但只好无奈地停止了。【思考】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我们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有实效了吗?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自主了吗?真的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吗?为此笔者对这样的小组讨论如鲠在喉,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有话要说。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至少应符合两条原则:一是有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或疑点。二是可以引发不同意见的争鸣。上面片断中那位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却不符合这两条原则,至少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田忌赛马》中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只要一手”和“讨论一开始就有两个小组开始演示”。可见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谈不上讨论的必要,在这种问题基础上的小组讨论,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没...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当然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算完了吗?未必。教学《石壕吏》,在学生读懂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老师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  相似文献   

8.
邹瑞花  卜颖  肖烟 《现代语文》2008,(6):109-110
“老师,领条怎么写?”“老师,再给我一张纸。”“怎么回事?要了那么多张纸了。”“我……我不知道‘叁’的大写是怎么写的。”这是出现在学校假期退书费时的情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标志着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却存在“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曾在一所学校看到一位老师教学《蜜蜂》这一课的场景。到自由讨论的时间里,该老师请学生自由质疑。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蜜蜂是怎样传播信息的?蜜蜂为什么飞行时是呈“8”字形的?一只蜜蜂一生会活多长时问,它会产多少蜜?……面对这些“大问号”.该老师显然准备不足,出现短暂的冷场.但他还是“机智”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告诉同学们这不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跟中求知的热情顿时暗淡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乍一看题目,这不是废话吗?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天天提倡学生学习吗?但仔细一琢磨,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便觉得这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不少教师是把学习做狭义理解的。认为学习是课内的,内容当然是书本上的、教材上的,除此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比如,平时有学生向老师问一些课堂或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便不耐烦地说:“连课本上的都没弄懂,还弄这些。”或者被指责为“不务正业”。一如鲁迅《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老师,豸子是什么呢?”先生便立刻拉下脸,显出不高兴来。教师忽略…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上,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是一片嗡嗡声,可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种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老师们也清楚,这种学习效果不是很大,可又束手无策。要想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宋海军 《河北教育》2005,(22):36-36
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又能使课堂形成多元互动、优化组合的学习局面。因此,小组讨论一直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小组讨论突然变得“亮丽”起来,随便在一堂课就可以看到前后桌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似乎一堂课没有了小组讨论,就不是课改,就不符合课改的理念。然而却有很多老师在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时并没有将讨论真正落到实处,为讨论而讨论,形同虚设,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因而讨论也就成了课堂上的一种摆设,一种时髦的装饰品。近日,笔者曾应邀听了几节校本研训课,发现关于小组讨论,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四年级科学上《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中“喷气气球的研究”的教学片段。 对于“气球滑行的距离与气球充气的多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气球充气多,滑行得远,充气少,滑行得近。是这样吗?该怎样证明你们的假设呢?这个实验陔怎样进行?在老师的建议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简单记录。下面是师生的汇报交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有部分老师持观望态度,但综合性学习逐步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然而。有许多老师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简单理解为“小组讨论”。“前后两名同学向后转。开始讨论”,此话一出,桌椅“哐啷”一阵。嗡嗡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老师面有悦色。三分钟不到,“好,转过身,这个问题……”教室里,这样的一幕在不断上演。表面看来。的确比以往老师的“个人演说会”要热闹得多。然而。究其本质,多半是一种为迎合新教法的形式而已。学生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很难说。学生说了千千万,  相似文献   

16.
有关资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率达到98%,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级讨论”但是,只有38%的“小组讨论”具有积极效果;有54%的“小组讨论”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如:一次语观摩课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我就发现一个  相似文献   

17.
去年10月,我原来的80多位学生为我举行了“从教40周年”的庆祝会。看着“恩师育桃李,学子报春晖”的横幅,回首平生,有些愧疚。今天,《语文教学通讯》又把我选作“封面人物”,更感汗颜。语文教学园地,名家名师辈出,而我从教的40年,是平平淡淡的40年。语文教学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名家名师不说,一千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风格。我就属于这“一千个”中的一个,没有创造出可资别人效仿的经验,只剩下“一切为了学生”这句话聊以自慰。一魏巍在《我的老师》那篇质朴深情的文章中,称颂他的小学语文老师蔡芸芝是个“多…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合作、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组讨论”成为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其主要表征有短暂的讨论时问、讨论任务和职责的模糊、讨论结果的预设性和统一化及汇报交流的个体化等。造成“小组讨论”形式化的主要原因有讨论的主题简单,缺乏思考空间、缺乏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错误认识等。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4A/Unit 1的第一教时。本书的第一单元安排了“新学期向老师要新课本”,“‘教师节’给老师送贺卡并向老师表示祝贺”这两个语言情景,话题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学习。本课教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围绕“新学期向老师要新课本”这一情景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英语教材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参与教学。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把它当作教改的一个举措,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理所当然被用上了,因为在这一学习参与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听取同伴的想法。在互助中锻炼了能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数学效果来看,课堂小组讨论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常用母语交流;有些小组把讨论变成了闲聊;基础较差的学生讨论时不积极。小组讨论总是由同一个学生来向班级汇报,造成了两极分化。时间浪费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数学中不断探究,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顺利完成数学任务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