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认识题目 ,分析物理情境 ,挖掘出题目中所隐含的物理条件。而适当的“一题多变” ,即对题目中的条件略加改变 ,物理过程发生了变化 ,但分析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变 .也可能“变”后 ,题目情境表面相同 ,而实质截然不同 ,须探求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内容很少,只有两个问题,是最简单的方程题,如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象这些题目,小学生不用方程也能解决,初一学生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节课,做老师的可为了难,如果仅仅把这两个题目让学生做会,似乎课堂的容量太小.因此有老师A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了许多这一节里没有的知识,诸如什么叫方程,何为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如何检验,等等.这样一补充,就显得课堂内容充实了许多.而老师B是这样处理的:他抓住了题目中的“到”字做起了章,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的这一建模的过程,而这恰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课堂上教学内容看上去不多,但学生的思维密度很大,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解平几习题时,满足于一题一解。因而,思路狭窄,方法单一,以致题目稍有变化,就一筹莫展。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从学生刚刚接触到简单的推理题目开始,就注意选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思”等形式进行解题教学,收到效果还相当不错。 1.一题多问,创设情境,深入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问题解完,思  相似文献   

4.
要学好中学物理,少不了做一定量的题目,但是靠“题海”战术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笔者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以“少而精”为宗旨,实施少讲精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三个方面处理一些典型题目,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一届乡解,广开思路一题多解,是指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和求解,因而,它牵涉到学生知识的广度及对各部分知识钻研的深度O精心设计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中发现最佳解法,则既可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又可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一物理“难学”、“难教”是大家公认的。“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材内容难,二是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高一物理以力学知识为主,题量多、难度大,要求的数学运算能力较高;而学生在初中做的题目,大多为较浅显的定性简答题和较简单的计算题,这样在初高中之间就出现一个较大的台阶。长期以来,高考竞争激烈,迫使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加深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加考题的难度和分量,不少教师甚至从高一年级教学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即达到高考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甚至把历届高考的力学试题拿给学生做。这就更使高一物理难学难教。  相似文献   

6.
周忠芒 《考试周刊》2009,(28):86-86
一、案例背景 平时学习中,许多学生认为,题目只要会做便可,“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而对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变化,很是无所谓。结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难以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有良好从容的心态呢?  相似文献   

7.
题目(2005年南京市中考第33题)今年是“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中学举行“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如下一个问题,请你解答: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析与解这道题源于生活,看似简单,但得分率却极低,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读完题后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审题不清所致。学生们注意到了“上升”和“下降”四个字,想当然的由此归纳出惯性和重力两个知识点,即肥皂泡由于惯性而上升,又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下降,这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漏掉了关键条件“水平吹出”,正是由于“…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有的题目往往由于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点多或已知条件被隐含等原因,造成学生读不懂题,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题目看似简单,却易受表面假象的迷惑,仍得不到正确结果,此题常常被称之为难题,而在这些题目当中往往又潜伏着一些关键的词语,如:“缓慢”、“即将”、“至少”、“恰能”、“最大”等等,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分析其所提供的信息,顺滕摸瓜,就能迎刃而解.这些词语就被称之为“题眼”.下面就几个常见例子,说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寻找突破口.一、“题眼”对解题思路的突破学生常常会…  相似文献   

9.
初中教材选编的习题中,说理题占有很大比重,一、二两册207个章后习题中说理题有79个,占38.2%.怎样搞好说理题的教学,帮助学生会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确是摆在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对章后的79个说理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课本中的说理题多以设问方式出现,题目的表述一般包括两部分:题干部分描述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物理现象;设问部分往往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一、解答说理题的步骤1.剖析题意.目的在于弄清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明确题给…  相似文献   

10.
潘峰 《上海教育》2013,(4):109-109
探究性学法交流活动是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它曾经并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崇中学子。问:“有人说,只要平时题目做得多,多做难题,成绩自然会提高,你的学习是否也是这样?”答:“题目不在多,而在精;练习不在难,而在‘窍’。面对众多的题目,要学会选择;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学会联系,学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物理有关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题中,通电螺线管绕线题是一类比较难的题目,学生们在解此类习题时,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而得到错误答案,而绕线方向绕错是最常见的一类错误答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教学生使用了“四步法”解该类题目,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通过一例把该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疏忽大意”的错误教师都会碰到学生由于疏忽大意而犯的一些错误。比如,在考试中对于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概念问题,许多学生也会由于“疏忽大意”而出错。对于这些错误,学生和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往往都不会给予特别的重视,认为本应该能够做对,只是由于粗心而已,只要下次细心点就可以了。然而,这种错误总是一犯再犯。事实上,大学生甚至教师自己也常常会犯“疏忽大意”的错误。我们曾经用Hestenes等设计的一份“力的概念测试”对多个层次的学生和青年物理教师进行过测试。测试结果很能说明这一点。比如,对测试卷中的第20题:如图…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但多题一解的题目却并不多见。有些物理问题虽然物理情境各异,乍一看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它们的解题过程却往往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一题多解即针对相同题目建立不同物理模型,再基于不同层面展开分析以及应用不同解决问题方式.教师指导学生物理学习中多角度分析题目,不仅能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对物理题目涵盖信息形成深刻印象,提升物理学习效果和解题效率.高中物理教师在解题中指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掌握解题技巧,拓宽解题思路,实现举一反三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姚明站 《化学教学》2002,(11):11-12
习题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永不会老的话题 ,但总有一些说不尽的话题 ,本人就习题教学 ,说说自己的看法 ,也为学生的不幸讨回一个公道。1 且慢批评在习题讲评时 ,老师一不小心会冒出几句话 :①这个题目不是讲过好几遍了吗 ?②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③看你又做错了 !其潜台词是“你真笨”。这些话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恶化师生关系。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那些题 ,教师不知看过做过多少遍 ,连答案都记住了。况且我们只教一门功课 ,因此当然觉得简单。而学生要学 10多门功课。可是 ,当初这个题目自己不也是花了很…  相似文献   

16.
1.习题法。目前不少人以为题目做得越多,考试命中率就越高。于是学生、家长、老师忙于收集各类习题,幻想能从中遇到升学试题。这种题海战术,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下赌注。它不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对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甚微。但习题不可不做,多做些习题,对于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算技巧,逻辑思维都是有较大帮助的。而一味盲目地无选择地演算习题,便有“题海”之嫌。我们应该:①有计划、按步骤地演算习题;②对同类题及时总结归纳,即多题一解;③精典题要多方位的思考,即一题多解;④注意“通法”与“技巧法”的并用,如一元二次方程中“十字相乘法”与“…  相似文献   

17.
“哪一种方法最好”与“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高密调研,听的第一节课是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执教的是该校数学教师张爱芳,她讲的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张老师告诉我说,过去讲这一部分内容挺容易,把教材上的13个“准备题”做完,再把“做一做”的5个题目通过卡片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完成,基本上就从“11减9”到“19减9”复习了个遍,课后练习一中还有66个题目,101次运算,翻来覆去,什么样的肉也就煮烂了。而且,从第一个题开始,教材就为每一个题目标上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用加法推算减法,…  相似文献   

18.
卢妙兰 《中学文科》2009,(14):95-96
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老师讲的时候会做,自己做就不会了;课本的题会做,试卷的题不会做;容易的题会做,难的就无从下手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会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只会就事论事,就题解题,不会扩展思路,寻找解题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解题时多注意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不但要解出题目,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方法,以便在考试过程中快速地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要理解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难度并不是很大,但为何在考试中就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呢?问题在于物理并不是只有概念、定义这么简单,物理中还有不少的计算问题,在升学考试题中,有较大难度的计算题所占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能理解物理概念与定义,理解考试题目中的物理意义,但是由于没有数学工具的帮助而无法解决问题,考试及格也困难.升学考试物理试题的难点分散,计算难度大的题目主要放在实验题和综合题中,这些难题的计算类型以字母计算为主,这类题更重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不少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数学能力的不足也经常在这些问题中犯错误,导致失分多,在最后的一场升学考试中难取得优秀成绩.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重视数学在物理中的解题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物理考试成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解题在中学物理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题目在解方程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或以上的解,但其中的一些解往往不符合题意,应该作出相应的取舍.而另外又会有一些题,在解方程过程中,可能只能得到一个解,但是,从题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而还应该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可能解.1由解二次方程引起的多解问题 在中学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使用二次方程解题的情况.解方程得到两个不同解后,通常情况下,教师总是会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把无意义或跟实际不符的一个解舍去.这是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对于物理基础一般的学生,到此为止是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