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稍微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相似文献   

2.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九寨沟的水总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洋味;太湖的水又嫌太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是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黄色的,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相似文献   

4.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九寨沟的水总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洋味;太湖的水又嫌太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是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黄色的,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相似文献   

5.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入选广东省高考试卷时,“中国”的双引号被去掉。——编者(下同)]的水,只能是[“只能是”改为“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总[“总”被去掉]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嫌太小[“嫌太小”改为“有点小”],文人味太重, 不像是水,倒像是个[“个”字被去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安排在《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章中,是自然环境中河流部分的一个个案。从人地关系上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内容选材上看,本节是在了解了我国河流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了黄河,做到了点面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视频,朗读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环节一:寻找黄河——黄河在哪儿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找出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黄河的水文特征。其次指导学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看了《黄河大合唱》.演唱中穿插着录像.黄河那好似在怒吼的波涛奋力地翻滚着,气势磅礴地一路冲向远方,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让人敬佩,让人向往.于是联想到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数学第48页第2题:(1)如果刷牙时一直开着水龙头,估计会白白流失多少水?(2)假如每个人一天刷牙两次,并且每次刷牙时都不关水龙头.利用你的数据估计一年里你班所有同学刷牙时流失水的数量.全中国人一年呢?我决定动手试一下.用一个圆盆接了10秒钟的水,测量出盆的直径约是24厘米,水的高度约是2厘米.算出水的体积为  相似文献   

8.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  相似文献   

9.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痛苦和绝望,  相似文献   

10.
兰州的桥     
一座城市,能够有一座桥,一座有水的桥,该是多么有趣。兰州的桥因黄河而建。黄河把这座西部城市拦腰截断,人们不可能天天撑着羊皮筏子摆渡,当然,很久以前,这大约是很多老兰州人每天的必修课。后来就有了铁桥,后来铁桥老了,有人说铁桥是需要保护的,有文物价值,所以,现在的黄河铁桥开始限制大车通行。以前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原来桥少,放着铁桥不走,总不能涉水而过。黄河让这座城市富有了灵性。她每天奔腾着从市区穿过,想看黄河的人,外地来旅游的人,总是跑到铁桥,站在桥头或者桥的中央,看河水的流淌、听河水的咆哮,偶然会有水丝溅到脸上,像婴…  相似文献   

11.
断流的黄河     
曾几何时,我在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里领略了黄河的磅礴;曾几何时,我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感受了黄河的壮烈。在我的印象里,黄河应是咆哮的,应是猛烈的,应该是悲壮的。它应该宛如千军万马一般奔流不止 然  相似文献   

12.
李雪松 《新高考》2007,(Z1):26-28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幸福和痛苦的领悟俞敏洪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  相似文献   

13.
坐看黄河邓延康①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②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③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④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曲曲折折地流向东方。一次又一次,我在梦中见到黄河,梦中的黄河很美,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如阴。每一次梦醒,我都会非常难过,黄河的美好景色再也看不到了。 第一次看见黄河是在兰州。那时我刚读小学,是大人到兰州办事,把我捎带去的。黄河静悄悄地在兰州市中心穿过。她的水土黄土黄的,我用一个透明塑料瓶舀起一瓶水,那是泥土的颜色。瓶中的水渐渐和泥土分离了,泥土沉在瓶底,我终于能清楚地看到黄河河水的真正颜色。那是与土黄截然不同的颜色,淡青淡青的,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5.
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流行的各种古诗选本和教科书中都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笔者认为,还是“黄沙直上”好些。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凉州(今甘肃武威)到玉门关相距黄河几千里,根本看不到黄河,且古人写水始终是  相似文献   

16.
陶醉壶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传说时代的炎帝、黄帝部落,到现在沿河如珍珠般的座座城市.炎黄子孙在这条母亲河边繁衍着、生活着。曾经,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黄河留下了千古绝唱;曾经.你我想着掬一捧黄河之水,任滚滚岁月在指缝中悄然溜走;曾经,你我渴望着踏足黄河,濯去满身的疲惫和尘埃。  相似文献   

17.
《老年教育》2008,(1):46-46
描写河湖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描写的是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进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5500公里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相似文献   

18.
最美语文课是怎样的? 最美语文课,应该就像一次旅游.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学生带到了一片从未到过的地方,领着大家看山,看水,看树,看草……但是,走着走着,带队的就不再是老师了,而是学生们带着老师到水里看水,到山上看山,到树里看树,到草里看草……走着走着,老师和学生慢慢又各自走散了,发现来路上只有自己.更奇怪的是,再看山时,山中有了水和树;再看水时,水边有了山和草……最美语文课,谁都不是主角,因为谁都是主角;最美语文课,永远有远方,因为远方总在前方;最美语文课,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变,才是唯一.最美语文课,是有心而无形的.  相似文献   

19.
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站在黄河岸边,终于领略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色!  相似文献   

20.
爷爷问:“知道河里流着的是什么吗?”刚六岁的弟弟说:“爷爷真笨,河里流着的不是水吗?”爷爷摆头:“不,那里流着的不仅是水,还有咱中国的历史。”的确,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一直都与水紧密相连。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李春架设赵州桥,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水的历史。在十三亿中华儿女心中,长江水永远是甜的,黄河永远是中国的母亲河。水养育着中华,也磨炼着中华。旧社会发洪水,一淹就是大半个中国。老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一九三八年蒋介石下令炸毁了黄河花园口大堤,一时间滔滔洪水,人命还不如一根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