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炉灶生火这一现象,为什么一生火就有风吹进炉灶,然后又从烟囱跑出去了呢?什么力量使炉子内外的空气流动成风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炉灶生火的模拟实验,用这个木匣子做炉子,在木匣上面开一个洞,洞上安装一个用纸筒做的‘小烟囱’在木匣左侧开一个洞做‘炉门’,在木匣内对着烟囱口处放一支蜡烛代替煤或木柴,在木匣前面用玻璃做成观察窗,这个实验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请同学们把香点燃,放在‘炉门’口处注意观察香烟流动的路径。 谁来讲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炉灶生火模拟实验是关键实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木匣炉灶改用饮料罐制作的炉灶,进行分组实验。这一教具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制作和使用介绍如下。 材料:易拉罐、杏仁露罐、饮料塑瓶(透明)各一个,透明胶带,细铁丝等。 一、制作: 用杏仁露罐去掉底做“炉灶”体,上盖口做“灶烟囱”,固定一段上端磨尖的细铁丝,在罐的侧面开一个圆孔做“炉门”(最好用小弯剪剪开)。用透明塑料饮料瓶壁卷一个圆  相似文献   

3.
稍加改进 效果明显潜江市铁匠沟乡社家垸小学余光亮(433129)小学自然第3册19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有一个“炉灶生火”的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来证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炉口”的烟被吸进...  相似文献   

4.
教学第三册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时,做炉灶生火模拟实验应注意两点:一是木匣做得要严密无缝,除了有意开的孔洞外,不能有其他孔洞和缝隙。否则,蜡烛点燃之后,冷空气将直接从缝隙进入匣内,致使实验不理想或形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个大烧杯,在这个烧杯里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把二氧化碳倒人烧杯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6.
实验一:模拟热力环流教学中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热力环流的存在。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水槽倒扣于桌面,水槽底部A、B两处用相同厚度为1cm的硬物支起,在水槽内甲处放置冰块,乙处点燃一支卫生香,丙处点燃一支蜡烛,然后让学生观察水槽内的现象,结果可以看到卫生香点燃的烟在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现行教材中,关于《风的形成》实验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风的形成实验箱”(如图1)。在实验箱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1.实验操作不够方便;2.用蜡烛作热源,热量不够,温差太小,蚊香烟的流动路线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蜡纸筒和粉笔头是学校中很易找的物体,可以利用它们成功地演示关于摩擦力的一个实验。取一个大号蜡纸筒(放50张蜡纸的那种,若没有,也可用小号蜡纸筒),剪成两端开口、高为25厘米左右。演示前先在纸简下端用一条橡皮筋扎上一小张普通练习本的用纸(如用薄“牛皮纸”则更好)蒙住简口,将直径比纸筒内径略小、长度与筒高相仿的圆木棒轻轻插入筒内,让学生看清楚纸立即被推出或戳破。接下来按原样再扎上纸片,并把筒竖  相似文献   

9.
6年前,我利用透明的风箱做风的形成实验,点燃蜡烛后,在靠近风箱侧壁洞口放置一支点燃的蚊香,只见青烟偏向并进入洞口,只是前两排学生很少能看见烟的路径。两年前,我又指导学生用大容量塑料瓶做风箱,学生可从四面进行观察,可是,不一会儿,塑料受热变形,无法再使用。我又反复实验,经过多次探索,我终于发现用既耐高温又搬运方便的钢化茶杯来做风箱,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通过对眼睛构造的观察、思考、实验、推想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了解近视的成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体会眼睛在日常生活的重要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人的眼睛既能看到近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物体的构成原因的模拟实验。(凸度大小不同的凸透镜与物体距离远近不同,成像清晰度也不同)。教学准备能避光的实验室或教室、眼球结构立体模型、视觉成因示意图、近视的成因模拟实验图、蜡烛及凸透镜、支架、纸屏、火柴、多媒体课件、收录机、眼保健操…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99年第2期中登载了《用蜡烛做的一组小实验》一文,文中介绍了“蜡烛喝水”实验:将直立于平底盘中的蜡烛点燃后,向盘中倒入约1cm深的水,取比蜡烛高的玻璃杯倒扣着罩在蜡烛上,稍过一会儿,蜡  相似文献   

12.
上学期,笔者参与了2006年合肥市初中毕业生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考务工作。我工作的一个考场,有一组实验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此实验中有一项操作是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一只盛有高低不一、两根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蜡烛的熄灭情况。以下是我目睹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情景:  相似文献   

13.
1 将石蜡不浮改为木块不浮 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有些教师常常会提出"如果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水对物体下底表面向上的压力时,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通常用直径2cm左右的蜡烛来做石蜡不浮实验,但是,可见度小,向容器中倒水时蜡烛易晃动实验不易成功.如果改用4cm×4cm×7cm的木块,在木块的下底表面封上石蜡,可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风》教案     
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2 通过对风的成因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解能力。3 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风形成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可拆卸的空气对流箱、蜡烛、火柴、香、细线、纸条、小铁盘、保鲜膜、剪刀、双面胶、胶带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汇报。(热空气的知识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提问 :1 …  相似文献   

15.
娃娃围巾架     
不要扔掉废旧的卫生纸筒,我们用它来制作可爱、有趣的围巾架,您的宝宝一定会喜欢。来,请您参考下面的制作方法,赶快动手做一个吧。材料工具:废旧卫生纸筒、各色彩纸、剪刀、胶水、硬塑料电线等。制作要点:将一张浅粉色的纸粘贴在卫生纸筒的外面,当娃娃的脸。找来一张长11厘米、宽7厘米的黑色的纸,剪成娃娃的头发。12用褐色的纸剪成娃娃的眼睛的形状,用黑色的纸剪成娃娃的鼻子的形状,然后将它们粘在卫生纸筒上,再给娃娃画上漂亮的嘴唇。将红色的纸剪成一块“宝石”,用黄色和橙色的纸剪两个细纸条,把它们装饰在娃娃的头发上。将两根长20厘米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探索,制作了一种“简谐运动图像演示仪”,成功解决了沙摆演示可见度不大的问题。1演示仪的工作原理由于弹簧振子的振动可以近似地看作简谐运动,而简谐运动的图像就是描述做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而,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弹簧振子来代替沙摆,通过描述振子的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来近似地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2器件的选用找一块尺寸大约为40cm×20cm×1cm的木板,从废弃的录音机上拆一个9V或12V的电动机(包括其上面的滑轮)、一条传送皮带。收集两个直径为1cm、长20cm的硬纸筒(硬纸筒的筒壁要厚)。另外,还要…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多年前,在一本小学课本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后来,我重新改进了这个实验,在高一物理讲完“绪言”后让学生做.实验如下.1实验器材水槽、蜡烛、大螺丝帽、火柴、水.2实验过程2.1实验准备生:用螺丝帽把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注入适量清水,蜡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8.
《光的传播》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纸卷一个直筒,通过这个纸筒,能看见电灯发出的光,把纸筒折弯,就看不见电灯发出的光。由此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第一班教学时,实验之后却有一部分学生这样告诉我:“纸筒直的时候,能看见电灯发出的光,可纸筒折弯以后,由于通道被堵死了,所以就看不见电灯的光了。”我一看他们的纸筒,发现由于纸筒很软,稍微用力一折,里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定律时,做实验需要溢水杯。我校没有溢水杯,我想法制了两个使用,效果很好。现将具体制作介绍如下: 1.用烧杯制作。找一小张马粪纸类的硬纸,根据烧杯大小,将纸剪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后沿虚线折合一下,将“V”口两边的纸贴在烧杯嘴两旁如图2所示,然后用  相似文献   

20.
教材内容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第一课时中,教材欲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变化。教材在第三个活动“燃烧蜡烛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中分别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到烧杯内壁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