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     
我抽烟的事被父亲知道了.一包"娇子",一包"黄鹤楼";"娇子"抽掉了三支,"黄鹤楼"没动.  相似文献   

2.
游黄鹤楼     
这天,我们去游黄鹤楼。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不由自主地哼着歌,心好像要飞起来一样。下车后,我从桥头堡远眺黄鹤楼。黄鹤楼附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迷迷茫茫、忽隐忽现。走近些,方见黄鹤楼耸立在蛇山之顶。细细打量,楼高五层,“黄鹤楼”三个大字高悬于楼顶,有一种气势逼人之感,难怪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  相似文献   

3.
城市名片     
湖北·黄鹤楼黄鹤楼耸立于武昌的蛇山之上,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至唐朝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不少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于光绪十年(公元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碧空如洗,阳光灿烂。诗人李白在“新大兴”闲逛,忽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好友杜甫:“老李,我是老杜。今天是我六十岁的生日,我请你到四星级酒店‘威斯特’吃饭。我和几个朋友正等着你呢,快来。”李白高兴极了,拿起手机拨通160给杜甫点了一首《生日快乐》。这时李白的呼机响了,是孟浩然发出的信息。李白想:难道孟兄也要请我吃饭?他好奇地看了下面的文字:我要坐“豪华7号”顺流到扬州去,请速速来黄鹤楼。这下李白急了,坐上小轿车飞快地来到黄鹤楼,早把杜甫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李白一下车就看见孟浩然在船上向他招手…  相似文献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据说令李白拍案叫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为之敛手。该诗也因此更加名声大噪,一直被人们奉为咏黄鹤楼之绝唱。  相似文献   

8.
微小说     
包粽子 端午节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爸妈正在包粽子。我说:“我帮你们包吧。”妈妈连忙阻止,说:“你包不好。”这时,小妹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姐姐,我包了两个呢!”我诧异地看着她:“真厉害!”这时,爸爸在一旁答话说:“都被我拆了。”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蛇山黄鹤矶头。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奠定了其“文化名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励心志     
《小学生》2007,(5):32-33
诚信——做人之本 18世纪,一位有钱的绅士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说。“我不买。”绅士说着躲开男孩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1.
包饺子     
饺子那胖胖的身躯那么可爱,那么好吃!特别是品尝自己的手艺,心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大年初五的中午,奶奶又包饺子了,我也凑了过去:“奶奶,加我一个,我也要包。”“你会包吗?”奶奶满脸疑惑。“不会包,但我会学嘛!”奶奶同意了,并和我约法三章:她负责教我包,我包的饺子得自己吃。洗干净手后,我拿来一张饺子皮,学奶奶的样子,把馅放在皮里,轻轻一捏。唉呀,漏了,皮破了!油腻腻的馅儿沾了我一手。我吐了吐舌头,不行再来一次,我在心里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儿。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皮,想想上次一定是馅太多了,这次我只放了一点儿…  相似文献   

12.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特殊体例的课文,就是把一首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生动浅显的现代文中,我们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我想“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总体来说,“文包诗”与一般古诗文相比.具有如下一此特秆——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前不久聆听我校两个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有感于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使我得益匪浅,特作整理,以自勉。  相似文献   

14.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5.
裴洪印 《语文知识》2002,(12):11-12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曾漫游至武汉。当地的文人墨客齐邀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次聚会热闹非凡。畅饮之后,李白诗兴大发,但当他举笔欲书时,突然发现墙上已有一首七律,这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罢,连赞“好诗”,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分总说。写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以及给人的总印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第二部分分说。采用时间顺序,由古到今,具体介绍黄鹤楼的演变、重建的经过。第一层:介绍有关黄鹤楼的动人传说。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民间的传说使得黄鹤楼充满了神话传奇的浪漫色彩。第二层:追溯黄鹤楼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赤壁大战后的公元223年,孙权称帝。他从军事战略考虑,在临江的黄鹄矶上筑城建楼。又因文学作品中“鹄”与“鹤”常通用,所以黄鹤楼因…  相似文献   

18.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上,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一文,被删改后编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建筑艺术”单元.单元导言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描述,和《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疑惑.《黄鹤楼》能当作建筑风格类的说明性文章来解析吗?仰慕仙人之情应从何悟出?文章对怎样教学《黄鹤楼》才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一点探索,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兼顾,深度挖掘教材,智慧取舍内容,有机整合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20.
思念镜     
跟平时一样,早上多多在地铁站等车。列车进站了,多多上了车。多多找到包老师的书包,大喊一声:“包老师早!”书包盖“啪”地弹开,包老师伸出脑袋来,说:“多多啊,你早上吃的是生煎包子,对不对?”“对呀,您怎么知道?”多多摸摸嘴巴,已经擦干净了呀。包老师得意地说:“今天早上你妈妈给你买了四个生煎包子,被你爸爸抢走一个,结果你爸爸舌头烫起一个泡!”“对呀,我跟妈妈还拍手叫好呢!奇怪……”多多问包老师,“早上您偷偷来过我家吗?”“我干吗偷偷地呀,我根本没去你家。”“那你……”“早上我想你了,就用我的思念镜看见了你,看见了你的生煎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