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顿留洞     
同学们学习了物理以后,知道牛顿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但对牛顿留洞的故事,你是否知晓呢?其实,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比现在我们大部分同学还笨,看了牛顿留洞的小故事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你比牛顿还聪明些.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小动物.有一天测人送给他一只牧羊犬(狗)和一只波斯猫.牛顿给它们洞留进出口的时候,他异想天开地在墙壁上留了两个大小不一的洞,他想让牧羊大进出大洞,波斯猫进出小洞.那人见了问牛顿:“你为什么挖两个大小不同的洞呢>’牛顿却天真地反问:“让牧羊犬进波斯猫的小洞,它能过去吗?”后来,牛顿昏c观…  相似文献   

2.
一、好奇心——科学探索的导火线“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童年时代的瓦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牛顿对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感到惊奇。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在念中学时就曾想到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跟着光波跑,那么他不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电磁场中了吗?”这些被常人看来极其平常的现象或问题却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由于瓦特对壶盖跳动之因的好奇,导致了他所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在苹果落向地面的启示下,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自由落体”的规律。爱因斯坦对他自己的问题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沉思”后,确立了狭义相对论。好奇心,是人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索和求知的强烈愿望。爱因斯坦曾把他的科学成就归于来自“研究问题的神奇的好奇心。”他说:“推动我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推理型试题 题1 (2005年芜湖市中考题)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图1是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故事中牛顿实际也用到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孙林涛 《山东教育》2001,(29):16-1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想,在二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如果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一句赞美和肯定的话,就活下去,如果没有,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终于想了起来。那是中学的时候,他随手涂了一张“画”当作业交给了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不过色彩还是不错的。”就是这半句赞美的话,使他活了下来,几次减刑,出狱后,成了一名画家。故事毕竟是故事,但它却给我们一条有益的启示:教师要善于用赞美的话,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我们许多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辛辛苦苦地做好工作,能够得到领导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那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这一好奇心、求知欲呢?俗话说:万事贵乎始。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开课之时,即课堂导入上下一番工夫。下面几种课堂导人方法是笔者多年来数学教学实践的几点经验总结,仅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翟爱勇 《教师》2013,(32):71-71
“曹冲称象”是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在讲完这一故事的时候。老师说:“曹冲真聪明,你们应向他学习。”话音还没落,一个小男生就喊了:“如果附近没有石头怎么办?”老师惊喜地问:“那你想怎么称?”小家伙摸摸头说:“可以往船上装土。”也许是受了他的启发,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有说往船上装沙子的,有说往船上赶羊牛的,还有个孩子说:“围观的人那么多,人往船上站就行了。”学生“称象”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小学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学生长远出发,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警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拜读孔子,走近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自己设计封面。3.…  相似文献   

8.
“小江的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我看是班主任的御人之道,这里的“御人”是制驭他人、驾驭他人之意。《汉书·张汤传》:“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汤舞知以御人。”颜师古注:“舞弄其智,制御它人。”黄老师“御”小江却有“三失”。  相似文献   

9.
写本书试试     
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辟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喜爱之情,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走近孔子,拜读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要有封面设计。3.书中至少…  相似文献   

10.
师:这节课我们不动笔,继续“聊”。 有些同学,一下笔就会让人佩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为什么他说的故事总是能引人入胜?他怎么能“编”得那么曲折?他是用什么办法把我们的眼泪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编科幻故事,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展翅翱翔、大胆发挥的广阔天地,也为开掘与发展创造思维提供了好机会,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那么,怎样才能编好科幻故事呢? 一、发挥好奇心。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从好奇心开始,学习作文也一样。爱因斯坦提到的“神圣的好奇心”这一概念,就是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小朋友们好奇心极强,只要能大胆释放,就一定能编一个成功的科幻故事。  相似文献   

12.
“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渔”是捕鱼的方法,想吃鱼的人去求捕鱼者,捕鱼者不给他鱼,却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使想吃鱼的人学会了捕鱼而长期能吃上鱼,这个故事的含意是:教人者不但要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别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幼儿知识贫乏.他们对周围一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向幼儿传授的是有关他们周围生活中所能接触到事物的粗浅知识。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在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昨日读了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唤山的故事,深受启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默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默罕默德充满信心地把头一点,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家乡有许多年轻人都巴望着19岁的生日的到来,那是意味着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知道,运动定律仅仅是对物理学贡献的一部分。他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就他的智力而言,迄今尚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牛顿于1642年(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出生在林肯郡。在他小的时候,他进了国王学校,他们发现他在书房里埋头工作,早就把他们忘了。有许多关于他的心不在焉的故事。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吃掉了他的晚饭,而牛顿却说:“哎呀,我以为我还未吃饭呢,实际上我不是已吃了吗。”他被人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是他对自己的发现作的自我评价:“我不知道人家…  相似文献   

15.
一、指读故事我的儿子常问从小喜欢看书,在他一岁多时,我便给他订了份《婴儿画报》,画报上鲜艳的图画、简单有趣的故事,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每次给他讲故事时,我都有意识地指着书上醒目的汉字,儿子听得很认真。后来儿子熟悉了这些故事,便经常讲给我们听,我同样要求他指着字讲,儿子很乐意。慢慢地,指读故事成了习惯。两岁左右时,他已能指读(其实是背诵)大量儿歌、故事,别人看了都惊讶地说:“认识这么多字啦。”我不禁暗笑,其实他并不识字,指读的速度也常常与口述不相吻合。然而不久,我发现儿子的确认识了许多汉字。果真是…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写《我听到的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是否要对讲述者进行交待或描写?我在听故事过程中的情况要不要写?老师:根据文题,所写故事是一个我“听”来的故事,那么,自然会有讲故事的人。因此,对讲故事的人应该作必要的交待或描写。但写作的重点绝不是这个人,而是听来的故事本身。至于“听故事过程中的情况要不要写”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这个“情况”包含哪些内容,它可以是作者的插话、表情及对故事的评价、认识、启示等。其中对故事的评价、认识、启示等最好不写,因为你能把故事记住并写出来,至少说明故事对你的影响是大的,…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学生经常会问:人走路时是怎样前进的?对这个问题,高中物理课本中是这样解释的: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而有些资料上讲得更加明确:地面给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使人向前运动。但这样的解释还是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人走路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与地面没有相对位移,人又是怎样前进的?  相似文献   

18.
朱秀华 《学子》2012,(11):78-78
一、案例回顾曾经看到过换一种方式喂牛,所带来的启示是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学习。换一种环境学习是不是也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远程教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刚安装远程不久,我决定去远程室上一节数学课。那是一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这些...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贝壳海洋牛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者。牛顿这个名字,对于我们青年朋友来悦实在是太熟悉了。但他说过的一句话,恐怕就不是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了。牛顿曾说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一...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举行的一次主要内容为对数方程的期中考试中,一个美国学生在完成了全部试题后,竟然在卷子上画了一只很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logsarefun。”(‘木头’真有趣味),因为在英语中“log”可以是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对这种行为,他的老师给他多加了0.2分。但在我们中国,这样的行为很可能要招致批评的。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是否能得到这样启示:解放孩子的思想,放飞孩子的想象力,激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关键在我们教师,在我们教师的思维方式、教育模式,在于我们教师的思想的解放。哈佛大学是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