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设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达到一种特殊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设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感情,使之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协调一致,发生共鸣,以便更好地欣赏作品。设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任杰 《考试周刊》2013,(82):125-125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通过作品欣赏、游戏竞赛、叙事悬念等趣味情境.将新知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则能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3.
《开国大典》这篇新选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第一次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教学时,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场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设境是创设情境的意思。本法是一种先创设情境,再讲解点拨的方法,实际上是使隐蔽教育和外显教育一致的做法。所以应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5.
要激发学生作文的情趣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创设作文情境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相随的。创设写作情境 ,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导到生动的创作环境中 ,触景生情 ,激发写作热情 ,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诱发对写作对象的热爱 ,然后作文。创设写作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在作文指导时 ,如果教师能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 ,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一、就地取“材” ,设境导情我们学校的校园四周绿化得很好 ,种着许多花草树木 ,有榕树、龙…  相似文献   

6.
一、以图文声像创设生动情境,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含有深沉的感情,或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以前的做法是试图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语感、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效果不是很理想。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文道与声像兼备的课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从而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就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悲痛…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互相感染、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体验途径和方法。如何设境引路,搭建平台,促使学生感情饱满地与文本对话,获得个性化内心体验?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张家敏 《山东教育》2000,(11):47-48
目前,随着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正围绕着这一新课题探索教学方面的路子。那么,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境激情 “设境激情”就是设置与作品情调及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恰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情境手段有多种,可以是讲故事,针对一些学生难以读懂的故事传说或历史题材的作品,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如欣赏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学生初次接触作品,不了解作者和作品内容,面对画面很难产生兴趣,教师若从耶稣被叛徒犹太出卖…  相似文献   

9.
假想设疑,即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根据虚设的文本信息,虚拟的现场情境进行设疑,诱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提问有较强的开放性、情境性、创生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假想“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假想设疑,可跨越时空,浓缩距离,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心理体验,融入课文描绘的美妙境界。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他们对赛特凯达斯瀑布的消失产生无限感慨时,教师相机设…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99):124-125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成为信息探索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思想,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力图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通过构"美"境、设"乐"境、求"亲"境、创"思"境、布"动"境,以"实际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做、在乐中思、在乐中知。  相似文献   

11.
"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多种表达形式,展现情境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设境、感知、激情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十分动人的记叙文。但学生对周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很少,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为此,我在课前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朵小白花,在第一课时设置情境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以低沉悲哀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在这种情境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然后重点指…  相似文献   

13.
现在流行穿越剧、穿越小说,开展历史教学时运用"穿越时空,设境激情"既能做到用情境作引导,又符合体验教育的思路。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扮演特定角色,去真正体验历史、欣赏历史、应用历史,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现谈谈笔者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利用"穿越"体验历史,使历史和现实一样生动的。一、适时善导,搭建桥梁最好的历史教学莫过于做一个时空的穿梭者,回到过去,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这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教育。要想实现课堂的"穿越"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4.
<正>古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外部情境进入内心世界,能产生感情共鸣和思想启示。思想品德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既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知识与情感和谐统一,内在品质不断外化为行为习惯。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妙设情境、促进养成呢?  相似文献   

15.
录像在语文课堂教学设疑中的五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录像播放有一定的顺序。利用播放顺序上巧设疑难问题,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录像的播放顺序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的设置疑问才能恰到好处呢?下面,谈谈录像播放顺序设疑的几种形式。  一、停定播放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设疑方式,只需将画面在要提问处停定,然后根据停定的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峨眉道上》第一自然段时,在峨眉道险峻的画面停定,教师就可提出问题:峨眉山上的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这里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从画面和…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互相感染、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体验途径和方法。如何设境引路,搭建平台,促使学生感情饱满地与文本对话,获得个性化内心体验?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中,来自武汉赛区的张滔元老师执教了一节并不太好讲的课——《开国大典》。因为他要面临这样几个问题:开国大典是历史的一个瞬间,故事性不强;学生年龄太小。感情理解上有距离;仅凭几段文字或几段录像,很难让学生进入到万众欢腾的情境中。但张老师从小处入手,用感情把一个个场景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奕 《黑龙江教育》2007,(10):11-1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互相感染、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体验途径和方法.如何设境引路,搭建平台,促使学生感情饱满地与文本对话,获得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是自然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设疑,及时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1 趣味性设疑   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对老师的疑问会产生强烈的求解心理,因此,教师应多采用故事、游戏、魔术等材料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可选用魔术“水下烛光”来激发学生兴趣:在一小块泡沫上固定一小节蜡烛,点燃蜡烛,使之在水面上燃烧,用去底塑料瓶罩住慢慢往下压,泡沫也随瓶内水面下降,看起来蜡烛在水下燃烧,把瓶盖拧松,蜡烛也随着升上来了。又如教学《空气的成份》可选用“烛火自灭”的魔术。两个魔术都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及时设疑直指教学目标,学生会带着解疑心理和浓厚兴趣去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