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了中国未来人才的质量。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教育流行病”。而这些病症的传染者很多就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试列举较为突出的三种“教育流行病”:第一,教师认为给孩子讲清楚了诸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孩子从此就学会了谦让等美德;第二,认为“读书—作业—读书—作业……”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方法;第三,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学生只有表扬,摒弃了批评,认为只有表扬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如此…  相似文献   

2.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和“疑难杂症”是越来越多了。这个社会光怪陆离,价值观各异,传统道德面临挑战,有问题的父母很多,问题孩子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仔细地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随意任性地处置,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严重。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以“蛮力”来教育孩子,结果势成水火,两败俱伤。那么,为什么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规律,探究一下教育的“可能性”呢?  相似文献   

3.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常常“当局者迷”,即只顾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却忽视自己的教育习惯。殊不知,大人的教育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养成,而孩子是身心迅速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如果大人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他,用老方式对待他,他们形成新的习惯就会遇到很多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不容易排除,因为它们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隐  相似文献   

4.
“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这是不少教师以往联系家长的一种常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校、家庭“面对面”地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孩子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拥有太多的钱而对其成长不利。美国最富有父母中的2/3担心舒适的生活会使孩子失掉进取心和独立性;担心孩子因过分看重金钱而滋生贪图享乐的思想和习气;担心孩子本该有的纯真、朴实被淹没在了一身富气之中,从而患上“富裕流行病”。所谓“富裕流行病”是指孩子因为太有钱而引发的道德、感情和行为问题。目前在美国,从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到好莱坞著名影星都在态度谨慎地给自己的子女注射“富裕流行病”的预防针,他们的共同措施之一就是通过限制留给子女财产的数目…  相似文献   

6.
卜庆贵  王财 《教育探索》2005,(3):109-110
教育孩子以表扬为主,这是教育工作的共识。而近年来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思想影响下,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了一个极端.就是只“夸”不批评的教育。这样一味地“夸”孩子.能否培养出具有责任感、身心健康的孩子,难免引起一些教育工作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入学前的孩子向往教育,通过教育不少孩子却讨厌教育。学生进校像个“问号”,出校已是“句号”了。教育出现这些尴尬,绝不只是教师教育技能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忽视独立精神、创造  相似文献   

8.
地火     
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一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似乎没有直接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好像就是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疯”玩儿,就是没有保留地还孩子以“宁静”.就是让孩子“回归”自己.重新发出没有被文化“污染“的笑声。这些机构深深吸引着孩子,也吸引了一批教育专家。程志佳先生就是这种新型校外教育机构——“家庭农场”的创办者。  相似文献   

9.
“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课文里有个问题!”课堂上,传来了学生们如此“大胆”的声音。面对这样的情形,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面带愠色地用“爱插嘴”、“调皮捣乱”、“不听话”等言辞来斥责这些“出格”的孩子。然而,在湖北省武昌市实验小学,这种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的孩子,却常常成为教师们喝彩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给自己足够的弹性,给孩子足够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态度。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的今天,如何完整全面地看待一个孩子,促进其自主和谐地健康成长是尤为关键的。“多元”思想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发挥与成功的机会。~旦我们有多元的观念,便能以较为宽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来发掘孩子的不同潜能。如此一来,就不会轻易地落入“只求考试成绩好”的桎梏中,而忽略孩子的其他能力;也不会因此给家长和孩子、包括教师自己过多的压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些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教育出问题,原因或是人们的孩子观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或是制度本身偏离了人们的孩子观。 近代以来,在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演变过程,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并演变。  相似文献   

12.
我有意识地记录了教师对所谓调皮孩子和优秀孩子的教育语言(如上表),以显现教师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正确。总的来说,教师对“调皮孩子”牢骚满腹,而对“优秀孩子”似乎可原谅  相似文献   

13.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14.
民工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有的随行,但更多留在农村,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孩子虽有祖辈,代养人或教师照料,但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也是引发本课题组开展调研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孩子需要爱,感受到自己被爱着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可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孩子“教育之爱”。教育爱同亲情爱一样是无私的,但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正因为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单个孩子,因此教育爱就更为博大而精深。它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差异,将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来认识,无条件地给予爱心。健全的人格培养首先就来自于这种“爱的教育”,使不成熟的心灵走向成熟,向偏向发展的性格得到矫正。孔子就强调枯培养出“仁者爱人”的理想人格。只有教育者本人深刻地把握教育爱的本质,才会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受到自己的影响,先感悟什么是爱,再学会怎样去爱,进而成为一个“爱人”的“仁者”。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08,(1):44-44
许嘉璐2007年11月23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十几年前我下乡视察教育时,还能看到“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共产党的孩子”,那时候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投入的问题。几年之间,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两基攻坚”得以顺利进行,远程教育覆盖了西部农村的80%,孩子有房子住了,有比较像样的课桌了。然而,关于教师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发展中,每个年龄段的需求和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引导、带动孩子不断进步。我是个爱“唠叨”的妈妈,这些唠叨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起到一点作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的这些唠叨,往往会变成孩子手中的“把柄”,而使我这个做妈妈的常被“将军”。那是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办起了迎奥运的英语学习班…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育”的声音:这个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一不如意就闹翻天”;那个说“我的孩子一点个性都没有,窝囊得不行”;也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就是跟我作对来的,什么事都跟你反着来”;还有的说“我的孩子光长年龄不长能力,什么事都依赖你”……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奇怪的是,孩子身上的这种缺陷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些毛病不就是我们许多大人小时候的缺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不受时代的影响而成为永远的问题?这正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任性、自卑、逆反、依赖”———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什么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常听有些父母对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很乖。”或“我们家孩子不爱玩,光爱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话。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也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了。”从这些不经意的话语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听话、顺从、聪明、好学,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毫无疑义地套用这种固定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很少有人会考虑到,从成人角度制定的这种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否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好孩子”容易形成性格偏差我们的教育在学术上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