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在起步时就为“中体西用”说“误导”,陷于“体用两撅论”的泥潭,在其后的发展中一直排斥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应该回到“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而不是传统儒学,以“拿来主义”精神,吸取中外历史上一切有用的思想资源,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或“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是近来“中国哲学”界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究其实质,探讨的是相对于“哲学”或“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否成立,及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以作为概念的中国哲学的三个负面效应作为切入点,并采取一一对治的方式,试可对隐含在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曾被人们称之为美国的“官方哲学”、“美国精神”。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Pragmatism”,是行动、实践的意思。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所以,它又被称为“行动哲学”或“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十分强调实践的伟大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成是自己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并为实践服务的。但这两种哲学表面上重视实践的相似之处抹煞不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  相似文献   

4.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本性和功能,在于寻求意义、确立价值、启迪智慧、锻炼思维。西方哲学以“本体——现象”为特征的运思范式,曾不可避免地陷入本体与价值、知识与价值的矛盾困惑之中;中国哲学从总体是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合一”的基础上,尝以“本体——工夫”为基本的运思范式,这样,西方哲学曾有过的困惑,中国哲学因其所特有的价值形上学品性而使其得以消解。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最合乎哲学本性的一种民族性哲学。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对后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客观要求必然导致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分化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黑格尔哲学是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源头和土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黑格尔哲学无论对于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研究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是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教育学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1923年面世的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是以“教育哲学”命名的中国第一部教育哲学。认真研读民国初年近现代教育哲学著作,对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了解它们对西方哲学和教育学、教育哲学的介绍和评判,对新时代通过强化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来强化教育学与哲学的本质联系,使它们都能更好发挥作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大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如何处理“马中西”或“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则是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原本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就一直在千辛万苦地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曾引进过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哲学理论,但它们都在实践的严酷考验中一一破…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哲学家。他比较早地接触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并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国内进行介绍,同时,运用西方哲学方法,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在论理学、美学、伦理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对20世纪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合法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穿行于语言文化的空间,探究着哲学型的概念。不过,与西方哲学比起来,中国哲学不仅追求在理论上辨析理念,还追求在实践上实现理想。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多出来的经世致用倾向使得中国哲学与社会现实更牢地绑定,中国哲学家们也更深地涉入现实社会架构,其“士人”的社会身份弱化了其“哲学家”的思想身份,导致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特色越来越弱。在这方面,中国哲人有必要保持其“哲学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1.
重审西方哲学背景是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意味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而与西方哲学学科相交叉、渗透,意味着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且意味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研究西方哲学传统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使它们相互“对话”。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对待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重审西方哲学背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90年代后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90年代以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在重新评价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围绕是否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究竟应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收哪些合理因素、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于近代哲学究竟有哪些继承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提法有两个问题维度,即中国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主体性。19世纪末以来逐渐出现了一元论的终结与多元论的出现的局面。在多元论的视野下,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殊相之一。作为多元哲学中的一支,中国哲学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生由“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对近代哲学思维范式的扬弃中,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凸显出两大典型代表,即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二者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展开对传统哲学和现实世界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更加具有彻底性、科学性和颠覆性.随后的后现代哲学虽然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绝对主义的口号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维度,但其“批判”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仍然没有克服其先天的不足.关注和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维范式,通过剖析马克思哲学对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批判、超越及对话,揭示马克思现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历史原像.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确立起了西方哲学的哲学传统。在新的时期,我们重新面对速一哲学原则,体会这一原则的理论价值和实战意义,发现斌原则对我们进行哲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的《新理学》试图以西方哲学的方式“接着讲”,发展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思想系统——宋明理学,使中国思想成为符合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哲学。他采取的方式是抹平中西方思想系统的差别,将理学视为哲学,认为需要加以区别分判的仅是科学与哲学两个学科间的差异。但是他构建的新体系由于将科学与哲学的距离拉得过近,而有将人生观科学化、将存在论知识论化的倾向,从而陷入定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无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产生后,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否定本体论、弘扬现代西方哲学以及主张哲学研究应走向生活世界等。这些探讨都是有价值的,但由于它们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后现代特征,因而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会带来一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论述西方音乐哲学中“自律论”和“他律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明了这两个理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一、人本主义哲学 无论在西方或中国哲学界,都没有统一的人本主义哲学概念。目前我国哲学界谈论的人本主义,大多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思潮相并立(而非对立)的一种思潮。 国外哲学界一些人士将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流派,都在反对以心物作为出发点的基础主义、本质主  相似文献   

20.
自西化运动开始的一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为中国哲学寻找合法性根据的过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除少数一两种属于传统中国哲学的方法以外,绝大部分方法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观念体系。这种以西方哲学的立场、流派、思维或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进行解析和批判,实质上是以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剪裁和定性中国思想从而给中国哲学观点贴西方哲学标签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哲学的原生状态视而不见,传统中国哲学的生存性价值和超时空意义遭到了否定,因而中国哲学获得的“合法性”是被判定了“死亡”的“合法性”。一种哲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了某种外来的规范或标准,而在于它自身是否在现实社会还具有创生新思想的能力。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能从中国哲学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创生能力中得到证明,这应当是确认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创生能力的根本标志就是新的中国哲学诞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是对两者超越的哲学;是能够与两者对话的哲学。一方面它必然表征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值得全人类思考的东西,是属于全世界的。具体标志则应当是出现了可以与《论语》、《老子》、《庄子》等相媲美的哲学著作,出现了像孔、孟、老、庄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可以与当今世界强势哲学对话的新对话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