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读过《三字经》的人,无不知晓“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千古传诵的警句。改革开放之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新编三字经》,将其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改为“养不教,亲之过”。这一改动就更为贴切了,因为教育孩子,不光是做父亲的责任,孩子的母亲以及其他监护人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但是,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父之过”也好,“亲之过”也罢,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句人们的口头禅,或者作为一种道德谴责的时髦用语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父之过?师之情?樊作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历来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其实并非如此。学生有错,难道就是“父之过”、“师之情”?这《三字经》上的两句话之所以有片面性,就在于它把学生的错,都一古脑儿推给家长及教师。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道出...  相似文献   

4.
一个孩子举起榔头 ,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 (事件发生在金华四中 ) ,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我们的老师、家长一次次发出疑问 :压力人人都有 ,负担大家都重 ,为什么“儿子杀母”悲剧偏偏会发生在这个家庭 ?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 ,是不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是不是与整个社会只重视学校教育 ,不重视家庭教育 ;只重视孩子学习 ,不重视家长素质提高有关 ?中国有句古话 :“养不教 ,父之过” ;又说 :“言教不如身教”。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孩子教育的根在家庭早就被人们所接受。但是 ,社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没有发展 ,请听部分家长的谈话吧…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而法国议会刚刚通过了一项“子不教,父受罚”的新法案,在这方面似乎比中国人走得更远。此新法案是在近些年来法国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得以通过的。舆论经常提及的一个观点是:应该在惩罚犯罪孩子的同时,也对那些没能让自家孩子走正道的家长予以经济惩处。而最简单、最直接的惩处办法便是取消家长们原本享受的由政府发放的“家庭补助金”——这是一种对有孩子家庭的福利性经济补偿,为的是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行新法案意味着:只要未成年孩子因犯罪而被关进类似我国“少年管教所”的“封…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高标准、严要求”是我们培养孩子时时常采用的准则。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有些家长习惯于将眼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与短处上。在家长那喋喋不休的训斥与指责中,孩子会慢慢地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父母以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结果又会如何呢?让我  相似文献   

7.
最近 ,和两位学生家长聊天 ,他们的一番话令人惊愕。其中一个家长的孩子因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而被其他同学举报。我和这位家长谈起这件事 ,他振振有词地说 :“现在孩子减负了 ,没什么事做 ,闷得慌 ,去网吧放松放松也无所谓。”另一位家长的孩子连续几天没到校上学 ,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当问其原因时 ,他说 :“孩子减负以后 ,我每天就很少过问他的作业 ,和他接触的时间也较少 ,所以对他逃学的事一无所知。”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家长和老师共同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减负后 ,家长该帮些什么?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8.
强调一下“养不教,父之过”──从一个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江苏镇江市南门小学周明人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功能。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宇”的典训。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家庭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男人“子不教,父之过”,历来养是母,教是父,分工明确。时代不同了,现代的教与养已很难区别了。我想:父亲——情愿的——是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这个最佳,就佳在父亲是个大男人,这个大男人和小孩子反差大,更能吸引孩子,形成互补,保持平衡,铸造孩子完整的人格。“男儿有泪不轻弹”,和孩于哭嚷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教育、培养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曰:“养不教,父之过。”因此,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11.
日前偶从荧屏看到 ,一先天双耳失聪的女孩周婷婷 ,在她父亲悉心呵护教育下 ,成了中国首位赴美留学的聋人大学生。记者采访她父亲成功的“秘诀”时 ,他一言以蔽之 :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家教观念。众所周知 ,中国自古以来有所谓的“养不教 ,父之过”一说 ,倡导的是“棍棒教育”、“悬梁刺股”一类的严教与苦读 ,大都是以家族的希冀与父母的期盼为出发点与归宿 ,而很少从孩子的天性、爱好出发。而学会欣赏 ,便是变家长本位为孩子本位 ,照周婷婷父亲的说法是 :“教育的成功与否就看孩子是否真正快乐。”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事常…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俗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诫。看来,严在中国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严已成为家长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必需的一种态度,否则就是懒惰,就是失职,受到良心的拷问,社会的谴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证明古代人们就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责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近几年来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中,有一半的学生来自外地,他们的家长从事服装、五金、水产等多种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这些家长中有的只顾自己的生意,有的忙于生计而奔波,还有的家庭因为多种因素而不稳定,以致家长无暇顾及孩子。  相似文献   

14.
请欣赏几篇学生自画自写的“漫画作文”:不如小狗放学路上,小强急匆匆地在大树下撒起尿来,真是大煞风景!一位女士牵着小狗走过来。“汪汪,污染环境,真恶心!”小狗说。大树忍无可忍,瞪着小强说:“这孩子真没教养!”花儿也不满地说:“连小狗都不如哇!”女士叹口气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瞧,这小男孩自己不讲公德,还连累了父母和老师。如果每个人都随地撒尿,那不是臭气熏天了吗?这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所以我要劝告大家:“地球是我们的家,卫生靠大家。”看,小强听了我们的话,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子,急忙说:“我错了,以后再也不随地小…  相似文献   

15.
<正>“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的永恒性和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教,从广义来看,应该是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提在学校教育之前,可见古人对家庭教育的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孩子能否成材。曾有教育者感叹“5+2=0”,其意思是学生接受5天的学校教育,被放假接受2天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净。因此,“附属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要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养不教,父之过不经意间,做父亲的兴奋感已悄然消退。看着日渐长大已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做父亲的常在想,该如何建功立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该如何多挣些钱,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于是,忙碌的身影远离了孩子的视线,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妻子。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爱缺失,对学龄前幼儿影响更大,尤其是对男孩。有研究表明,5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他们的进攻性会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赖性则比一般男孩多些,易出现女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而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体格成长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段。随着近年明星父子真人秀节目的热播,社会各界再度关注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研究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成果,主要涉及其重要性、现状和缺失原因三个方面,但缺乏质化取向研究。通过对一位实习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父亲参与对幼儿成长有实质影响,基本上与前人的定量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今后需注意从父亲个人自身、家庭内角色分工、社会各界的支持等方面着手,以期改善当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家长是主要实施者。从狭义上讲,家长主要是指父亲和母亲,其中父亲应负主要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强调的就是父亲在家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孩子的素质是从哪里来的?在家庭教育中,一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素质,二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素质。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行,尤其以父亲的影响最为重要。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说明父亲的影响之大甚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既然如此,为父者就应该谨言慎行,因为孩子的气质、品格是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小孩子自从来到人世间就依偎在…  相似文献   

20.
俞国娣 《家庭教育》2008,(11):14-15
“穷养儿,富养女”,这个传统的育儿经今天拿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教养孩子不仅仅在于性别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等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