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理与情在艺术中的地位,该文从艺术创作的思维、艺术形式的构成、艺术内容的剖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了艺术中理支配情、情反作用于理的结论,对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万跃进 《时代教育》2010,(4):147-147
思想教育是一门艺术并且自成体系。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既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活动原则,又能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活动艺术,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就如何有效的运用奖励艺术、批评艺术、沟通艺术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歌曲的时代背景、作曲风格、体裁形式、旋律特点4方面论述了歌曲演唱的音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分类学的原理着眼,戏剧、电影、电视都属于综合艺术,拥有综合性—叙事性一直观性等共同的美学特征。影、视、剧的审美鉴赏,要求能把握它们各自的艺术语汇,善于运用综合思维,并且不断提高主体审美能力;影、视、剧的评论,则应遵循客观性一创造性一多元化等基本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纯粹作为移动通讯工具的模拟机器到集真善美三大功能于一身的数字移动实体,手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种集成性、综合性的移动艺术,实现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转换,消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原子鸿沟,创造出了"全艺术"这一新型艺术形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艺术既不同于传统的原子艺术,也不同于数字艺术系统中的电脑艺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数字动画艺术,甚至还不同于寄生于其中的种种亚数字艺术。它的本体特征是传受上的互动机制、运行上的全天候伺服机制、文本上的万花筒机制、艺术主体上的身份兼容机制、消费上的全民机制和负载上的随身移动性机制等多种艺术机制的集成和综合。全艺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现实建构的内容、模式和选择权利,改变了艺术唯审美为圭臬的现代文化伦理,同时实现了人类对真善美三大价值的协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论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分析音乐的艺术特性入手,阐述了音乐欣赏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和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基本要素,揭示了音乐美感的发生过程及其内涵,对提高人们音乐欣赏的能力有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以新媒体为技术平台,分析了新媒体艺术的价值:思想性是其作品更深层次的素质和内涵的体现.进而以皮影动画、运动的绘画、虚拟表演技术、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等实际案例,揭示了新媒体为传统艺术的展示、保护和再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着重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在理工科院校中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对此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好的小说中,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好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的非个人化叙述。好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俞彩方 《考试周刊》2012,(85):194-195
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为什么儿童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动态变化的语言故事呢?因为它们都是一种能激发和感染儿童情绪、情感的感性形象。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也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定向和无意注意。这一主客体的特点.决定了儿童一开始就与艺术产生了难解难分的关系。艺术和游戏一样成了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中西方诗歌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听觉艺术。民间通过诗歌将事件与感情代代相传,反复吟咏、双声叠韵、平仄、顿挫都是诗歌的重要技巧。文人阶级的出现,使诗歌对声音的依赖出现了自觉调适,在这一时期,中西方诗歌都出现了极度强调声音艺术的“唯美”追求,及对听觉艺术依赖性的调整。在当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诗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诗歌发展出现了由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型,为中西诗歌复兴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艺术生产是一种符号形式生产。艺术媒介由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艺术符号由物象、语像、发展到影像。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是主体主体性的体现。由于主体主体性的表现是矛盾的,因此,作为主体的异质同构的艺术及其生产方式也显示出一种悖论性存在:当艺术媒介及符号趋向精神化、群体化、纯形式时,主体的精神取向却趋向欲望化、个体化、物质化。人类艺术生产方式历史型态也由象征型生产方式到古典型生产方式发展为浪漫型生产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创作主体的价值倾向由实用价值发展为交流价值最后上升为文化结构价值,价值实现了历史的多维嬗变。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纤维艺术只有50年的历史,它改变了人们对毛、麻、棉、丝等天然材料的传统从识和运用,并结合化学纤维、金属、塑料等人工材料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80年代,外国艺术家把纤维艺术带入我国,使我国的纤维艺术很快地发展起来,并得到国际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该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观念的新启示,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哲学史和美学史上关于物、意、言的思考系统地反映了古人对审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艺术发生、艺术表达、艺术接受的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音乐和绘画的元素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这一切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得到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浅谈《红楼梦》的开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虽沿用“水浒式”的神话故事开篇,却高度强化了交代背景、介绍人物、引导情节、演染气氛、抒情言志等多种结构作用和表现功能;迅速地营构出情节主线的端点;改造了中国章回小说开篇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由虚而入实、沿隐以至显”的独特性状;创造世界学范围的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9.
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美学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精神祈愿。  相似文献   

20.
袁峰 《考试周刊》2012,(43):182-183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推动着中学艺术教育的变革,中学艺术教育要带领中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大众文艺的价值、意义和利弊,引导他们对大众文艺的欣赏和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超越大众文化,向更高层次的精英文化中汲取更丰富的生命的养分。为此,笔者对高中艺术课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