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昭通诗人雷平阳在继其诗集《雷平阳诗选》后出版了新诗集《云南记》,并获得了2010年"鲁迅文学奖"。诗集由150首诗组成,分为"蓝"、"流淌"、"隐身术"、"尘土"四卷。现实语境下的当代性书写以及"物态化"的凸显与"意志化"的节制构成了其诗集的主要内容。而有力度的语言以及有策略的书写则构成了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从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云南记》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1日《诗刊》社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云南诗人雷平阳的组诗《诗无邪》。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是当下最具活力的诗人之一。终评评委吴思敬、张清华等认为,“雷平阳的诗歌沉着坚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流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朱清华 《海外英语》2012,(21):155-157
中国古诗词当中俯拾皆是的神话传说人物形象既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增加了对其进行英译的难度。从翻译实例入手,探讨和分析了英译这些人称专有名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赵晓明 《现代英语》2023,(22):114-117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蔡廷干在英译中国古典诗集方面的翻译实践与贡献。蔡廷干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中国本土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文章首先概述了蔡廷干的翻译背景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开创性地位,随后详细分析了蔡廷干《唐诗英韵》的翻译策略、方法和风格。通过深入研究蔡廷干的翻译作品和理念,文章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入手,采取描写性方法论对唐诗中的文化特色内容的不同译本展开对比研究,阐述"视域融合"如何对唐诗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提供实践指导,以此希望更多的译者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作为云南籍诗人,雷平阳以其对故乡的深度挖掘和道德自觉,成就了极具个人化特色的地方写作。在其诗歌中既有少数民族聚集区共通的能歌善舞般的激情狂欢特质,又有着宗教文化陶冶下的理性和秩序遵守,而这两者分别指向古希腊文化和现代文明根源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新词蕴涵大量文化感知信息,透视其文化蕴涵,笔者分析并探讨了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特点及相应的英译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实践和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诗歌作为一种阐释心灵的文学体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诗歌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因子的转化,即文化转基因。本文从文化转基因的角度对许渊冲的英译诗歌《月下独酌》进行分析,并结合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认为在诗歌翻译中,可以适当从文化转基因的角度采取策略,使译文更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收。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之一是数词的使用,数词的翻译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至关重要。译者应根据数词的实指和虚指等不同情况,采用直译、减译、淡译、增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汉译英教学一直不被重视。而汉译英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及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译英翻译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生、教师及教材与授课几个方面去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翻译技能。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ies on Eileen Chang have greatly increased since the 1940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s of Eileen Chang,written by Fu Lei.Recent years,Chang’s translated work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The paper focuses on C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By comparing with Li Jihong’s Chinese version,it can be found that Eileen Chang employ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to embody her feminist thoughts.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6.
万少琨  李珊珊 《海外英语》2012,(3):147-148,151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客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网络旅游信息的英译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意向、行为和满意度。该文以海南省为例,通过对旅游官网网络旅游信息的研究,结合当地文化,运用顺应论对网络旅游信息的英译状况进行简单的探讨及理论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语言学语篇研究的理论指导下,以2010和2011年专八英语考试中的中翻英部分为语料,对比分析了不同译文的衔接手段,语言结构和用词等,指出了学生在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合理的运用衔接手段,是可以有效的提高翻译质量的。  相似文献   

18.
傅雷在翻译文学领域内著述颇丰,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构建了独特的译论体系,这与他在艺术领域内的精深造诣密不可分。本文以傅雷的绘画理论为着眼点,从创作者的个人素养、神似说以及均衡观念三个层面探讨其画论与译论的相通之处,分析其画论对译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诗英译中存在时空错位,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两个方面。为了使译作成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补救。诗歌翻译中的补救措施有:针对诗歌内在形式差异的补救和研究对象主体命运和背景的补充说明。唐诗《江雪》的英译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英译唐诗常进行再创作,传统翻译研究多认为这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然而,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为这一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历史性的,因而许渊冲对唐诗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要达到视界融合,译者必然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再创作;唐诗文本是开放的,意义永不穷尽,效果历史原则自然会引导译者对其进行精益求精的重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