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亮 《今日科苑》2007,(23):121
面138区块是八面河油田一个新的开发稠油区块,本文通过对八面和油田M138区块稠油的开采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三年的开采实践,取得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八面河油田随着开发的深入井况日益变差,由于套管损坏严重给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对套管损坏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油田沙四段滩坝砂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以薄互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且属于稠油,动用效果差。通过工艺地质结合,优选有利区带,运用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优化井网,开展工艺技术评价,实施注水开发,逐步实现了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胡心玲  梁肜林 《内江科技》2010,31(8):115-115,103
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三段通过结合工艺技术进步,实施层系细分、注氮调剖、注水井分注等多种调整手段,使区块舍水上升得到有效控制,储量动用状况与水驱趋势明显变好,采收率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改善了特高含水初期稠油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周建 《内江科技》2012,(8):139-140
随着八面河油田勘探开发地不断深入,稠油热采产量比重不断加大,稠油开发需要成熟,而热采注汽的投入和原油的产出比指标是衡量稠油开发效果的重要标准,需对其进行系统而渐进的分析归纳,为稠油热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费成俊  赵艳宁  蔡凌 《内江科技》2012,(11):130-131
本文针对八面河油田夏季瓜胶溶液容易腐败降解,影响压裂施工的问题,开展了瓜胶溶液粘度下降原因分析,从配液用水的水质、瓜胶溶液的配置工艺以及细菌危害等方面找出了影响其粘度的综合原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对策,使得瓜胶溶液粘度下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确保了八面河油田压裂工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八面河油田注水井油、套管腐蚀特点,室内有针对性地配制了高效防腐剂,现场应用平均杀菌率大于90%,平均缓蚀率大于80%。同时,针对合注井在实施环空防腐保护(下称环空保护)时,由于注入水的稀释,防腐剂容易失效的问题,适用于合注井的防腐保护液与注入水隔离。该工艺技术具有施工简单、隔离性能好、有效期长和可用于套管变形井等特点,文中对软密封的原理、配方、性能试验和现场应用进行了介绍,在八面河油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韦刚  黄玉欣  杨艳芬 《内江科技》2010,31(11):133-134
八面台油田青一段高台子油层和泉四段扶余油层储量资源丰富,但是这部分难采储量(低渗、低丰度、低产)开发难度大,本文在借鉴以往难采储量开发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通过在八面台油田开展有效注水试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方式和开辟新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9.
探索八面河油田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和策略,优化作业结算模式,减轻作业劳动强度,合理作业成本分配,保障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曾庆林 《内江科技》2013,34(5):73-74
采油螺杆泵以较多优点而被油田推广采用,但其实际应用中亦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优点。本文通过对螺杆泵的实际应用分析,总结出螺杆泵在八面河油田南区的一些较佳适应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锐 《内江科技》2009,30(12):96-96,169
八面河油田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发育有多种油气藏类型,油气运聚成藏的模式一般为:沙河街组提供油源,油气以断层、储层和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油气做侧向或垂向运移形成油气藏。八面河油田地层纵向上发育有多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古生界的奥陶系、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其中沙河街组油气资源量丰富,为该区的主要目的层,总结沙河街组的成藏规律对本区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建 《内江科技》2014,(4):96-97
<正>近年来,随着八面河油田稠油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热采产量在采油厂全厂产量中的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蒸气吐吞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要素控制对热采增油效果都尤为重要,其中注汽完成后的焖井时间对油井的初期产量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用于规范和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八面河油田联合站5000m3原油储罐改造项目工程各阶段造价,作出四个方面的造价统计对比分析;并从分析活动中总结出四点认识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杰 《内江科技》2014,(4):66-66
<正>1概况八面河油田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南端翘起部位,广饶凸起的北部。沙四1砂组油藏埋深1245.0 m,平均厚度为3.8 m,沙四段1砂组油层孔隙度平均值为30.9%;渗透率平均为252.6×10μm,属高孔中渗油藏。地面原油粘度平均为1580 mPa.s,属中浅层中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层能量不足、含油丰度不高,油层较薄,储层渗透率虽然达到中渗但非均质性较强,原油粘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正>一、概况面22区位于八面河油田的西南部,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南端翘起部位,南部与面120区相连。油层顶面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北西倾向斜坡,地层倾角3°~5°之间。含油层系为沙三段和沙四段,共有14个砂层组31个含油小层,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三上3砂组和沙四段1、4、5、6砂组。油层埋深1023.2~1249.2 m,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面22区沙三上3砂组4小层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沙四段1砂组属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低产、出砂的开发难题,研究开发了压裂防砂一体化技术,通过一趟管柱对疏松砂岩地层进行脱砂压裂,再挤入树脂涂覆砂对缝口以及射孔孔眼进行固结,以达到改善地层流动性能与防砂的双重效果。该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成熟可靠,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具有显著的增产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田常铭 《金秋科苑》2011,(1):125-125
八面河地区属浅井施工,地层松软,稳定性差。为此,开发应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低压高孔高渗松软地层固井、热采井预应力固井、大斜度井水平井筛管完井固井等固井工艺技术系列。介绍了主要固井工艺技术的应用,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许小露 《内江科技》2012,(7):129-130
八面河油田南部油区主要属于稠油油藏,掺水管理是油井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影响掺水效果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油井掺水水量设计、控制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施,掺水水量下降幅度明显,为进一步降低掺水提供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孤东油田六区3-5注聚区为例,对改善化学驱开发效果综合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调整井网转流向、强化极端井治理、提液引效等四项综合调整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化学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长胜  胡容  蔡茂 《内江科技》2012,(3):155+128
中高渗透普通稠油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当前油田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技术政策,选取八面河油田面3块的部分井组,开展放差提液技术政策研究和配套提液防砂工艺研究,通过现场试验.井组砂体含水明显下降,产油量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