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夏至日或冬至日当天,白天有多长时间?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如何由当地竖杆的影子长度来计算竖杆的高度?这些有趣的问题,与物理、数学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可推导出地球昼长公式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由公式来计算某地冬至日或夏至日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和夏至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对于北半球一定纬度处,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时间增长,同时太阳直射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一册《太阳和影子》,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正午的影子最短,影子指向正北方。《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课后作业,第一题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测,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要求每次观测时间间隔相同,中间一次要在一天的正午。第二题是通过定期实际观测,了解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要求以正午时的高度为  相似文献   

3.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4.
自然第一册《太阳和影子》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正午的太阳影子最短,影子指向正北方。《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要求让学生通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7,(24)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时间、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时间、不同纬度分布规律。当太阳直射在某一纬度时,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2.应用纬度分布规律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分布规律是不会变化的,只要抓住了直射点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就能够得出。  相似文献   

6.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什么叫正午?从时刻上看即一天中自昼的中间时刻,即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刻,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其地方时为12点.从位置上看则一定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昼弧的中点、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有固定的位置.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故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某地正午(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即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如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全球有且只有120°E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太阳视运动图上表现如图1.  相似文献   

7.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2.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规律(1)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规律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只有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偏转。(2)地转偏向力人们把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是一个假设力,只有受力者,没有施力者,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  相似文献   

8.
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时,我指导学生自制学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制作目的1.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2.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演示正午楼影的朝向和楼影长短的变化规律;4.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题一议     
解析:本组题以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值和地理坐标。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地方时等。  相似文献   

10.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是"地球运动"一节的重要内容.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未进行总结,常识性的东西未被重视.下面我们通过各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来分析、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11.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分布的影响(“”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昼长,下同)1.黄赤交角为23°26′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在不同日期的纬度分布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1)北半球夏至日(2)北半球春分、秋分日(3)北半球冬至日(4)当太阳直射在北纬α度时(0°<α<23°26′)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除极夜区外);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  相似文献   

12.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公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中为当地地理纬度,取正值;6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φ、δ在同一半球)取正值,冬半年(φ、δ不在同一半球)取负值。  相似文献   

13.
我在和学生一起测量太阳高度时,学生趴在地上,有的测量,有的绘图,兴致高涨,全然不顾脏与热。这时,教师却犯难了:他们懂得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各种方法,知道了正午和早晚的太阳高度,必然会比较起不同时刻的太阳高  相似文献   

14.
黄开云 《考试周刊》2012,(92):133-133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经线上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其纬度差就是多少度。  相似文献   

15.
周涛 《地理教育》2011,(7):30-31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什么叫正午?从时刻上看即一天中自昼的中间时刻,即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刻,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其地方时为12点。从位置上看则一定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昼弧的中点、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有固定的位置。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白天大于零,晨昏线上等于零,晚上小于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在进行计算中,我们需要两个已知条件:所求地区当地纬度和直射点所在纬度.对于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做要求,但是极昼地区,存在最大太阳高度角和最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 分,共48分) 当甲地的地方时为6:00时,乙地的地方时为19:00; 3月21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6月22 日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据此完成1一3题。 1一年中乙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 .23026,B.450 C.66034,D.900 2.下列日期中,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均逐渐增 大的是() A .2月l日B.4月l日 C .6月1日D.8月1日 3.某日,当甲地日落时乙地刚好日出,此日乙地的 昼长为() A.9小时B.10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读图1完成4一6题。 350 250 能为() A.山峰B.盆地C.湖…  相似文献   

18.
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太阳直射的移动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纬度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午太阳高度角简称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它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复习策略1.把该知识点列为高考重点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2.抓住规律,图形结合。3.对正午太阳高度的规律及应用深刻理解,并进一  相似文献   

20.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应用 【命题趋势】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实际应用,越来越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2008年和2007年江苏高考题都涉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