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清明节是融合"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一个多重主题、多种意义的节日。正由于此,宋代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活动。宋词当中有很多作品描绘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着古代人类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倪梅玉 《文教资料》2008,(17):51-52
自国家正式将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列入法定节日之后,关于民俗复兴的讨论便不曾停歇.经历了今年的清明节,反观节日期间的各方反应和各方报道评论,很多曾经被人们遗忘的清明节民俗活动,都呈现出了蓬勃的活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众的节日生活,更好地继承了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充分地体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又到了清明节。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踏青扫墓。有时,宝宝会对拜祭的对象不甚了解,会问他究竟是谁。其实,清明节是对宝宝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家长如何教宝宝去学习面对呢?生命是什么?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宝宝尊重生命呢?  相似文献   

4.
语录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目前有关"语录"与"语录体"的含义、起源、类型、文体生成及特征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语录"与"语录体"是相关而又有差异的两个术语,二者有着较复杂的关联。"语录"可指文献,而"语录体"则是指文体,在此意义上,"语录体"从属于语录文献。不过"语录"也指文体,此时的"语录"可指专书文体,也可指篇章文体,而"语录体"则指专书文体,专书意义上的"语录"与"语录体"是一致的。由于专书文体是由篇章文体构成,故"语录体"也包含"语录"。从起源角度来看,"语录"先于"语录体","语录体"是"语录"发展的结果,是由《论语》创制的。从专书角度来看,《论语》开创的"语录体"呈现言、行两录的特征;从篇章角度来看,《论语》存在格言、对话、事语这些次生文体。《论语》篇章文体的形成主要缘于粘合、扩充、原文迻录、改造等编纂方式,而专书语体的形成则与编纂者自觉接受乞言传统密切相关。《论语》的编纂源于孔门实录,它们大都与教学相关,但《论语》首先属于儒家文献,此后成为经部文献,这就表明,"语录体"在开创之际就已呈现出教学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明扫墓     
上班会课时,马老师问:清明节快到了,很多同学要去扫墓。扫墓应该注意什么呢?冬冬说:要注意安全,不要在坟上到处乱跑,那里有许多鬼魂……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我国沿袭下来很多民俗,其中节日文化更为丰富,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浓缩了传统文化,还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小学为使学生更加了解清明节,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清明节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重在了解文明祭奠,知道清明节;中年级学生侧重感知清明节,副老鹰山烈士纪念碑扫墓,找寻革命烈士故事;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清明节小课题研究,探究清明节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生活的体验记忆。清明节具有超越历史、地域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生活。从本质主义立场看待非遗保护,强调非遗传统的永恒性、恒固性和生活的动态性。清明节记录了民众的生活,包含中国人特殊时间的情感倾向。清明节记忆的能动性强调了生活的选择性和变化性。清明节保护应该从清明节仪式活动与经典文本文字记录关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记忆着力,还原清明节饱含不同民众不同层次的生活关系、生活情感的选择面相。清明节传统本质的文化记忆和个人记忆显示出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民众的生活行动、理念和期待,并且作用于清明节的传承实践。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期间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包含着科学的生活知识和深邃的优秀思想,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清明节期间未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清明节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主要有三条,一是社会搭建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二是家庭力行传统习俗,传承清明节日特有文化;三是高校挖掘清明节文化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踏青、祭祀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我们应抓住清明节的契机,采用讲述清明节来历的经典故事、祭祀祖先、提倡环保与亲近自然、祭奠革命先烈等一系列情境教育法,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1.
祁门初中政治课教研组,为了推动全校同学学习毛主席著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从去年九月以来,在校门口制了一块“毛主席语录牌”。语录牌每星期摘登毛主席语录两次,并注明出处,以便同学查阅全文。语录牌办起来以后,大受同学欢迎。每天课后或午休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奔来阅读和抄录毛主席语录。现在,全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坚持抄录和学习毛主席语录。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语录     
“如果我们要实现关于‘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的目标并达到千年发展目标……就必须有儿童和青少年的充分参与,否则我们将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卡罗尔·贝拉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什么是语录?语录在哪里?语录能干什么?语录就是对于说话的一种全面或者片段的记录。每一个人说话都有他精彩的地方,你把它从他的话里找到拿出来,这就是语录。语录存在于每一个我们留心的地方,包括你自己的话里都充满语录。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起,国务院明令每年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过清明节?有何意义?作者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或有助焉。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汉语书面语体渊源于中古时期的白话语录体。这里说的白话语录体是广义的一种,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比较纯粹,含有方言成分。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白话语录体,以敦煌变文和禅宗语录为代表。这种语录体出现在晚唐五代,即九世纪。敦煌变文是当时民间说唱的实录,禅宗语录是当时禅宗法师讲佛的实录,基本上反映了九世纪汉语口语的面貌。白话语录体是当时口头语体的一种书面形式,而当时的书面语体仍然是文言文;而且在白话语录体中也能见到受文言影响的一些痕迹。例如:量词“个”早已通用,但在白话语录体中还经常发现“一人、一物、一童、一门、一善女、一僧  相似文献   

15.
郭凤芝 《学前教育》2008,(12):37-37
清明节后的一次园内公开课上,大班李老师以“清明节”为主题进行谈话活动。整个过程中,李老师与孩子一起谈了清明节的民间活动,比如祭扫、踏青、踢球、放风筝、植树、播种,等等。活动后,“祭扫应不应该放在清明节的主题活动里”引起了大家争议。  相似文献   

16.
刘烨 《语文知识》2013,(4):122-123
《语录解·跋》是朝鲜学者宋浚吉所写辞书《语录解》中的一篇后序。作为跋文则对《语录解》的内容及意义做了相应阐释。  相似文献   

17.
韩宇 《辅导员》2010,(17):49-49
年年都有清明节,而今年我家的“低碳”清明却让我记忆特别深刻。 今年清明节是我祖母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按照习俗,我们一家要在清明的当天为祖母上坟烧香。为倡导低碳生活,我向爸爸妈妈提议,今年清明节我们要过一个“低碳清明节”。爸爸妈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海省互助农村汉族地区清明节各种民俗活动的考察,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清明节诸种民俗事象所负载的民俗观念,进而通过分析部分民俗事象的发展变迁,认为该地区清明节在保持原有清明节俗基本内容和功能的基础上,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的色彩更趋浓厚。但这种发展变迁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其本身反映的民俗观念和实际发挥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清明节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堪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结构稳定、意义完整的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产生自<论语>的成语的形成方式、结构形式以及古今意义的分析,我们就能以小见大地看到汉语成语的发展演变,了解到汉语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从而体会到汉语语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