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兵 《考试》2005,(10)
[原文]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饭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相似文献   

2.
一饭千金     
<正>【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未得志时,喜欢往城下钓鱼,时常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被封为  相似文献   

3.
一饭千金     
(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①信,竟漂数  相似文献   

4.
<正>《史记·淮阴侯列传》以韩信的三个精彩短小的故事开篇: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相似文献   

5.
《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期刊载了王伟民同志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注释标点商榷》一文,其中27条是对《勾践灭吴》中“寡人礼先壹饭……”的新解,他不同意《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编注者根据韦昭旧注将“礼先壹饭”解为“吴王自言年长于越王”.而引《史记·淮阴侯列传》漂母饭韩信的故事来说明“壹饭”是“小恩惠”.吴王所指的“小恩惠”是针对二十年之前“夫差没有灭掉越”这件事说的.我觉得王伟民同志的新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从前对这一句也有上述类似的想法,以后因看到《吴越春秋》中的有关记载,否定了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6.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庆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何异。”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选修课本《〈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日,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在文本解读时,“晨炊蓐食”成为一个难点。课本注释为:“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蓐,同‘褥’。”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为:“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古代餐制、古代城市规模、数词三虚指用法、行文逻辑等角度,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庄子·逍遥游》中“三餐”的注释,认为不应释“三餐”为“一日”,而应该是指“多吃几口饭(或水浇饭)”之意.  相似文献   

9.
“拼”思维:“白骨精”策源在上海,年轻白领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网站——都市客。这里,从一开始就聚集了大量都市上班族。如今的都市客,早已经建立起了多个分站,比如,长沙IP用户打开都市客,巨大而唯美的图片旁边,醒目地标示着你所在的城市标签——“长沙·芙蓉站”。打开“重庆·美美站”,一行小字跳进你的眼帘:本周六,饭搭子,饭搭子,拼饭+K歌+漂碟一把抓!什么叫“饭搭子”,就是“搭饭”“搭伙”,大家凑钱一起解决吃问题,同时还顺便搞些娱乐活动。在都市客这里“,饭搭子”还有个流行的词,那就是——拼饭。事实上,时尚、前卫的都市客,正是一…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1.
管饭须管饱     
众所周知,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这其实是标准的蹭饭。当年漂母在河里洗丝,偶尔管了韩信一顿饭,后者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漂母洗丝洗了几十天,韩信就天天跑到河边钓鱼去,鱼钓没钓着不知道,反正饭是混了个饱。临别之际,韩信心怀感激.对漂母说将来必有重谢云云。谁知漂母倒不高兴了,答复说我是可怜你这年轻人,可没想图你什么。  相似文献   

12.
“信”的“书札”义起源于何时,这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一般学者认为:“信”的“书札”义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书信”条中说:“其称‘书’为“‘信’者,始于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但已故著名学者郭在贻先生对此说提出批评,认为《梁书》卷四十《到溉传》所引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中的”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不是指“书札”,而是指’幡信”,不过,郭先生另从《幽明录》、《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检得二例,证明“信”的“书札”义始于六朝.1984年郭先生又发表专文讨论这个问题,补引八例,进一步论证晋南北朝时“信”有“书札”义.遗憾的是,嗣后经张永言先生的深入考辨,发现郭先生所引十例,无一例是用“信”表“书札”义,对张先生的考辨,郭先生生前曾致函表示饮佩和赞同.1992年张先生的《语文学论集》出版,在《两晋南北朝“书”“信”用例考辨》一文后,张先生提到朱庆之发现汉译佛典用例可证东晋时“信”已有“书札”义,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更作方便,求为使命……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另外,笔者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先唐文》也检得一例:胜光王《与影胜王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日,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竞绝去。”在文本解读时,“晨炊蓐食”成为一个难点。,课本注释为:“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蓐,同‘褥’。”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为: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世界》2013,(9):22-23
01陈翔《漂》 继第一张专辑《初告白》创下骄人成绩后,陈翔这次化身为“漂流少年”带来了2013全新EP《漂》,第一次挑战升级担任“菜鸟制作人”的他,统筹了整张专辑的音乐制作,把歌曲交给四大金曲奖编曲人操刀,首次制作,  相似文献   

15.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何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  相似文献   

16.
肿“肿”是一个带有轻蔑厌恶的贬义动词,其义乃批评别人过量地吃饭或喝酒,但有时也作中性词吃、喝用。俗言吃饭为“肿饭”,又称“肿脖子”、“倒脖子”、“塞脖子”或“塞脖子眼儿”;饭吃多了,酒喝多了,甚至发生呕吐现象,别人谓之“肿多了”。按:“肿”的本字应为“喠”,《广韵》作之陇切,《集韵》作主勇切,音肿。《玉篇》:“喠(口容)欲吐”,“不能言”也。据此,则“塞脖子”或“倒脖子”便是对“不能言”进一步作出的形象而具体的解释。然而,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言吃喝过量只用“噇”,不  相似文献   

17.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9.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里,“所”字常常用如下列加点各结构的成分:《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淮阴侯列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这种“所”字属于代词吗? 马建忠以来,我们的语法学家多认为它是代词。其中为我们熟悉的说法有两种,都说它是指示代词,但是比之于“兹”“斯”“是”“此”等,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分别开来看,一种说法,拿“所 动 名”结构为例,例如“召所从食漂母”,说是如果“从”字前面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