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管理、政治、法律”三种途径为理论基础,借鉴相关学者的价值结构模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选择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本作为分析样本,根据变量操作型定义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结果发现:管理价值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主要价值属性;“效果”、“回应性”和“公平公正”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关注的主要价值维度;管理价值属性中“效率”和“经济”维度的价值并没有得到重视;法律价值属性中“个人权利”和“正当程序”的重要性没有提高,“公平公正”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问题确认是教育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逻辑起点,而明晰教育政策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则是教育政策问题确认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教育客观情境,为了协调现存的教育利益、价值冲突及满足未来教育价值的公益性诉求.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予以确认和试图解决的公共教育问题及公益性教育价值诉求。本文结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了教育政策问题的内涵和特征,以期为提高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定使命,是夯实人才成长“基础”的必要担当,具有特别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公平失衡、课改征途坎坷、教育评价有误。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变革教育观念、调整课程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评价、优化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政策问题确认是教育政策制订过程的第一步,是整个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政策制订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问题确认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特定教育客观情境的觉察、教育问题或价值诉求的描述、教育问题或价值诉求的实质分析、教育问题或价值诉求的政策可行性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的界定与表达.教育问题或价值诉求能否转化为教育政策问题并得以确认,取决于三方面条件,即教育政策主体的能力、权限和意愿;教育政策问题的类型与性质;教育政策问题确认的中介因素--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政策工具研究是教育政策学的一个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加强政策工具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政策工具在教育政策系统中的地位、政策工具研究是教育政策学的工具论基础及政策工具的能量等观点,并分析了政策工具研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关系及其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影响,同时,本文指出应警惕“工具主义”所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教育政策的“以人为本”、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益优化这些价值取向标准的基础下,对远程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辍学现象进行探析,并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下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期望对认识和解决远程教育中的辍学问题有所裨益,能帮助更多的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提升学习者的教育水平,更好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中国英才教育政策发展情况进行历史解读与价值分析。中国英才教育政策经历了政策萌芽期、政策休眠期、政策启动期、理念转变期、内涵发展期、政策明朗期六阶段;走过了从国家利益至上,到政治需要优先、效率优先、社会需要优先,再到兼顾多方利益的发展之路。在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体系的建立、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价值取向,加强政策内容合理性研究,借鉴国际“先行经验”,彰显中国“后发优势”,有力提升中国英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发展观对于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指导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1)“教育GDP”现象;(2)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3)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确保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与立法建议是(1)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完备的救助制度;(2)修改《教师法》,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合理配置优质教师资源;(3)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督导论证机制。  相似文献   

9.
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政策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教育政策价值的分析不应忽视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从根本上体现并实现着政策主体的价值内容、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教育政策价值与教育政策主体价值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教育政策主体价值依次表现为元价值、隐价值和显价值三重形态。  相似文献   

10.
汪洋  陈功 《成人教育》2022,(4):30-38
以1978—2021年老年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考察了40年来老年教育政策演变逻辑及其核心关注点。从政策文本中生成了“三维七要素”的老年教育建设框架,分别为价值维度、任务维度和保障维度,包括目标价值、资源供给、质量提升、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办学经费和氛围营造七个要素。研究发现,我国老年教育政策话语对老年教育发展的关注以明确政策任务为主,重点强调扩大资源供给,其次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保障性措施,尤其偏重管理体制改革,而队伍建设和办学经费所占权重相对较小。基于此,建议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政策从“强制和模仿”关系转向“学习和竞争”关系;政策价值导向应重申“价值理性”,同时兼顾“工具理性”;政策任务分配从“零星分散”转向“统筹协调”;政策保障从“多头管理”转向“明晰责权”,从偏重“直接控制”转向“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11.
民族职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表达,也是政府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理性工具。但由于其是在现实条件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手段来实现目标,所以难以规避政策工具运用的“有限理性”。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对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职业教育政策进行收集、整理、编码和量化分析,采用教育政策工具和教育发展要素的框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在政策工具运用上存在能力限度、效率限度和可持续性限度。为了更好地超越其限度,未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应至少实现政策工具使用从“过溢”向“均衡”转变、运用自愿性政策工具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和政策制定的“即时性”向“可持续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neo-liberal education policy change and urban renewal in inner Sydney and London has interacted with “raced” and classed educational identities. I draw on two examples of policy change, the Building the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inner city area of Sydney and the “Excellence in Cities” partnership programme in East London. The paper outlines, and applies, a spatial education policy sociology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interplay of space, place, “race” and education polic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inner Sydney and London “whiteness” as a racial construct is present but noticeably absent and that this absent presence creates a “white veneer” around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 and urban renewal.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s embedded within the South Korean print media. Significantly, these discourses have recently promoted the resurrection of a sweeping national testing and test results release policy. Through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test plus release” policy, the authors show how the government has achieved hegemonic power by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testing contexts. Drawing on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olicy text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op 10 print media sou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discourses on “accountability”, “the right to know” and “the fairness of the tests” have been produced, reproduced and recontextualized to favour particular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also examine how government and influential print media discourses interact wit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acclaiming the evaluative state”, “education fever” and “meritocratic beliefs” to achieve public consent for the new “test plus release” policy.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基础是教育利益、教育公平和教育自主。教育政策要增进教育利益和公平分配教育利益,还要保证个体自主追求和实现教育利益。  相似文献   

16.
面对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社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对美国教师队伍的冲击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离职率高、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其“重建更好”一揽子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价值转向、从“缺陷”到“优势”的政策话语转变和弗雷泽三维社会公正理论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修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援助计划;实施“培植你自己”教师教育项目;完善一年制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加大对少数族裔学校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工资与专业发展水平。美国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改革凸显了社会公平与多元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价值导向,其政策机制体现了联邦政府协调角色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教师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度消退。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some minority pupils’ self-definition as “foreigners” leads to their inability to also consider themselves diligent and talented pupils in the Norwegian school. The minority pupils’ self-definition as “foreigners” creates binary understandings of being a diligent and conscientious pupil, a definition that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being “Norwegian.”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young minority pupils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about their everyday lives, this article shows how the bodies and behavior of some minority pupils are excluded in a firm and often instinctive understanding of equality conceived as sameness. It is argued that even if the concepts of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are important foundations in the Norwegian education policy, this principle creates a specific notion of a “normal pupil.” This tacit normality has different consequences for different minority pupils, creating complex intersected identities along the categories of gender,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While the notion of a normal pupil creates social exclusion for some pupils with a minority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ntanglement of other categories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for other minority pupils in the same educational system.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即指导"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在透析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指导"是对"疏导"的方向性帮助和对"控制"的调节,"教育即指导"是儿童在解放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有意义的教育指导需要教育者理智地思考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习惯,在教育沟通中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民主生活的信念。"教育即指导"是杜威用来缝合教育与生活之间断裂、辨析教育目的与判断教育价值、透析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和深化教育主体认识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