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艳娟 《东南传播》2021,(11):49-50
本文以《新闻启示录》"寻找'地下航线'"为例,从真实性原则、多元化叙事角度、虚拟叙事策略等三个维度,深入阐述新媒体语境下"红色记忆"的叙事策略,为讲好"红色故事",拓展新闻纪实创作思路,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认为,新闻作为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借助的是叙事手段。任何信息都是事实的传播,对整个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叙事就无法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所以叙事是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体式。本文以"习近平访韩"事件为例,选取《纽约时报》、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从新闻叙事视角、新闻叙事顺序和新闻叙事表达,这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新闻叙事方式的差异,以及探讨如何改进叙事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二平 《青年记者》2007,(20):59-59
叙事学家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故事"和"话语"。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话语无疑是一种叙事话语。叙事分析的资料不仅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还包括"新闻报道"。叙事是对序列事件的再现,再现是逐一展现的过程。如果对一组事件的了解是不完整的,那么无论遗失的信息是被暂时延宕,还是被永久压制,对已知事件的阐释都可能得到被压制或被延宕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和故事乃一体两面共存的关系,故事是叙事所述之事,而叙事则是讲故事的方式.从文本的角度观察,古今中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历史著作、文学作品无疑都是叙事作品,那同样作为叙事文本的历史叙事和新闻叙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从内容取向、选题价值、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是否需要"想象力"等若干方面阐述了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异同,爬梳它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探寻两种叙事文本各自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叙事"就是"叙述新闻事件","叙事"包括两层含义:事件和叙述。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相对于文学叙事来说,新闻叙事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新闻叙事的"客观真  相似文献   

7.
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曲艺式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本文探讨的是当前"曲艺式新闻"在叙事上的建构及其错位.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性存在 ,是对新闻所作的一种开放式诠释 ,其知识视角是将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叙事 (discourse)加以分析 ,认为意义建构是新闻叙事的主要功能 ,强调风格叙事方式、话题叙事方式与社会利益、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因之而形成的新闻叙事的流转与变化。这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本质定义 (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和信息性 )互相支撑 ,形成了对新闻的全面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环球人物网"视频新闻为例,认为它对网络视频新闻文化叙事的建构有三点启示:一是挖掘新闻故事中的人情味,讲述好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开拓新闻报道的广度.二是碎片化展示故事中的悬念与冲突,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深度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三是找准每个新闻报道的亮点以精准定位,不断创新网络视频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提升新闻传播的效度.  相似文献   

10.
孙丰菊 《视听》2022,(5):151-153
受媒介环境和社会认知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新闻叙事壁垒不断消融,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叙事模式从线性叙事转变为非线性叙事,叙事主体地位弱化,从权威走向隐退.在全新的叙事理念与互联网技术驱动下,新闻叙事的本质从新闻生产转变为新闻管理,叙事意义从告知叙事升级为参与叙事,新闻的价值及意义被不断重塑,由此引...  相似文献   

11.
融合新闻不仅需要回到新闻本体,回应社会议题,同时也需要在叙事形态上有所创新,创设友好的用户体验,如此才符合社会化传播的逻辑要求。本文立足于融合新闻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文本形态,聚焦"一镜到底"这一典型的融合新闻叙事结构,研究"一镜到底"故事线上的多媒整合方式。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叙事结构,主要包含镜头位移、空间调度、场景推拉、界面引导四种类型"。一镜到底"的叙事,强调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元素协同对话,共同打造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流动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消费时代,明星台前幕后的花边轶事成为青年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各种媒体上,总会出现一些热门娱乐话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了解娱乐文化媒体热炒的娱乐新闻,被人们当作一种流行的、时尚的文化趣味.不仅如此,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新媒体的兴起,娱乐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顺应时代的改变.本篇论文试从新闻叙事学及新闻文本学的角度入手,以"倪震偷欢"系列报道这一典型新闻事件为例,归纳当前娱乐新闻媒体在叙事策略上的一些转变及新特征,借此了解新闻媒体在新娱乐时代的全新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13.
刘晨 《新闻传播》2012,(4):33-34
"第一频道"是俄罗斯国家控股的电视台,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它既保留了前苏联时期的电视新闻风格,又受西方商业化的影响,在俄罗斯电视新闻中,叙事化是其新闻发展的核心,新闻节目叙事化风格体现了人性关怀,更充分地分析了叙事学中所提出的"当某一事具备叙事者通过叙事行为将某些叙事载体传达给接受者时,这一过程便是完整的叙事行为"这一概念。本文将从俄罗斯当前电视新闻中叙事主体和叙事方法入手,分析俄语电视新闻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雷 《青年记者》2022,(4):93-94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中自媒体生产发布的短视频传播广泛,以碎片的形式拼凑完整的灾难景象.因其叙事主体从专业新闻生产的全知视角转为灾难经历者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事,加之影像视听元素的放大效应,极易唤起观众的现场体验感并产生恐慌等负面情绪.专业新闻从业者在灾难短视频的影像叙事中要加强把关,对自媒体信息进行鉴别与释义,塑...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8)
当代数据新闻的特征之一在于数据可视化中交互技术的应用。交互叙事基于数据库和算法,生成具有用户个人意义的叙事内容,实现数据新闻的"功能性意义"。数据新闻对交互叙事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数据库的探索叙事,另一类是基于游戏的体验叙事。本文认为数据新闻交互叙事的叙事机制分为内涵—规则和外延—程序修辞两个层面。规则主导下的叙事不仅作者没有"死",反而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控制着用户的思考;程序修辞通过"自然化"的方式在用户与程序的交互中进行信息传递和观点说服。交互叙事看似赋予用户叙事自由,本质上是选择的幻象。  相似文献   

17.
新闻权威的核心含义是"可信".很长时间,叙事可信性和信息可信性构成新闻权威双翼.双翼发展不平衡,逐渐演变成信息独尊、叙事匮乏.匮乏让叙事可信性失灵,信息过剩,又让信息可信性失灵,要通过叙事复兴重建新闻权威.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新闻界作为中国现代化可信叙事人.叙事性认知的普遍性和反常叙事的跨国传播,从正反两...  相似文献   

18.
林筠  陈小芬 《东南传播》2012,(10):69-71
"电视新闻杂志"己是我国电视媒体主流新闻栏目的重要形态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从2003年推出以来,在经历了长时间探索后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而且成熟的栏目体系。本文以叙事理论和相关的新闻传播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具体的节目,从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等方面对《新闻周刊》进行分析。以期本研究能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研究,提升节目可视性方面提供新办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赵爽英 《新闻知识》2015,(2):11-12,41
20世纪后期,报纸在电视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主要体现为报纸版面形式的调整及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此次变革被称为报纸的"重新设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电视新闻的开放性叙事对报纸产生重要影响,报纸通过图文及版面的变革,实践了报纸的"电视化"变革,并塑造了开放新闻叙事的面貌。本文以跨媒体叙事理论为思路,通过探讨报纸"重新设计"运动中的开放叙事实践,认为开放新闻叙事是当代报纸变革的重要思路,媒介融合时代的报纸将继续实践"开放新闻"的理念,将新闻叙事形式的变革深入到叙事结构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以反映新闻事实为宗旨的新闻作品中,技巧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技巧,可以使新闻更另具体,更加形象,从而更加令人信服,可以说,叙事技巧决定着新闻作吕的优劣,叙事技巧包括了叙事的方式等等,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不能忽视新闻的叙事方式,作为新闻的一种叙事方式,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因此受到记者的受众的欢迎,被长期广泛地采用和传播,近年来,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探索,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开始发生演变,为方例表述,姑且将其称之为新闻的“第二种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