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李欧 《世界文化》2007,(3):41-42
时间观念 初到泰国大学任教,感觉这里的时间观念极强。因为每天上班必须“签到”,下班必须“签去”。若提前走,还必须报告并说明原因,教师职工均无例外。即便是没有课,也要“坐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半。“外教”就更麻烦,必须先到“外事处”签到,然后再返回办公室,校园里来去一趟需二十多分钟。有两次,因为上午第一节有课,我没有即时去“外事处”签到,不久电话就来了,问明了情况后,仍然要求“补签”。后来才得知,这么做的原因,似乎与薪水有关,虽是“月薪制”,但却要精确到“日”的。午餐是在学院食堂,下午一点就上班。无课无事,在办公室里坐着。中国式的午睡习惯,常常潮水般地袭来,为防不雅,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3-93
为庆祝中加建交40周年。中加电影节于10月6日晚在渥太华文明博物馆开幕,放映了开幕影片《风雪狼道》和加拿大短片《一瞥》。此次电影节由中国广电总局、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加拿大电影局、加拿大外交部和加中友协共同主办,期间在渥太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将上映10部中国电影和3部加拿大影片。  相似文献   

5.
我对自闭症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在我4岁的时候我就知道约翰森是我们家里的一个秘密--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时.我们总是很窘迫地把他藏到后面的卧室里.他的痛苦和由他而起的痛苦,是我们不能告人的秘密,我的姐姐们和我因此一到了可以独立的年龄,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她们早早地嫁了人,而我横穿整个国家,到一个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去上大学.  相似文献   

6.
前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到大港去看望我的学生郑子建君。子建君,是我年轻时在静海当老师时的一个学生,聪明、能干,又为人忠实、仗义,所以一直没断了联系。他到大港后,做保险工作,几次来电话约我去玩,我想也好,顺便看看大港什么样,就去了。  相似文献   

7.
在首都的冬日里很难找到一个无风的日子。每天蛰居于暖室中,很想领略户外的风光。在一个星期天,有三级风,天蓝蓝的,阳光灿烂,我和两位朋友相约,中午到北大未名湖畔消闲。我们内心更加愿意到北大原来的校址沙滩红楼去(早年我们在那里上学),可是岁月沧桑,那里已没有任何一点高等学府的风味,只好到未名湖畔来。这里原来是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从沙滩迁来,大约是1952年左右,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 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 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 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9.
到了巴黎,我的像机在努力寻找着这里城市的颜色。  相似文献   

10.
那天是赴一个朋友的约会,经过议会的时候,已是傍晚。在渥太华3年多的时光里,数不清多少次经过这里;所以,对这里已经熟视无睹了。此时,太阳的余辉尚存,议会边的华灯初上,一盏盏地诱惑着我,我的心和我的车离开了既定的路线,拐向议会山。加拿大议会坐落在渥太华河畔的一座山丘上,美丽的丽都运河在这座山丘的脚下与渥太华河相汇。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一样,这里也被称作议会山。不同的是,华盛顿的国会山承载的是一个穹顶的罗马式建筑,而加拿大议会山是整个北美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议会的哥特式的屋顶,划破了统治着北美大大小小的都市那千篇一律的…  相似文献   

11.
王也 《大理文化》2013,(1):41-43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12.
正故乡老了,我却一直没能长大。旧宅子它是一段老去的旧时光,随着故乡一块老去。旧宅子已经不见了踪影,我时常把它找寻,于是我做了一个很长的关于故乡的梦。读初三那年,旧宅子被推倒了。古朴生气的它,没有一丝叹息,土墙倒了,留下它孤独的背影,发旧发黑的躯干还在支撑。后来,它还是瘫在了曾经的土地上,腐朽于故乡。这一直是我心中的梦魇。父辈分家以后,我们便和五叔一家一直住在旧宅子里。旧宅子到那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光景。房子有些旧,却能遮风避雨,故乡的阳光,一直照进院子里,温暖了旧宅子。我就在这温暖的轻抚下长大了。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世界文化》2007,(3):11-13
爱因斯坦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时常还会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当我信步于加州威尔逊山的时候,他会从曝晒漂白的岩石堆里走出来——在这里,埃德温-哈勃第一次实际观测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从而使广义相对论真正成为解释字宙起源、发展的基础理论。当我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学会爱因斯坦档案馆的时候,他会从那泛白的影印文献中探出头来向我挥手,从他写给罗斯福、弗洛伊德、罗素,以及虔诚的孩子们,甚至那些想诋毁他的人的信里,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亲切、充满活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这,”我一边对我丈夫说,一边用手指着地板上的核桃仁巧克力饼的黏稠糊糊、我手上的小水泡,以及指向晚上10点的时钟,“就是我为什么不嫁给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原因。”我的弟弟从香港到南非来看望我们。他们到达的第二天,他的10岁大的女儿索菲娅和我的11岁的女儿雷尔就签订了一笔交易。我真不应该把两个女孩子单独留在客厅里。她们俩在一起交谈了没有几分钟,就把话题转到了储蓄、投资以及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能让她们俩挣多少钱的话题上。雷尔来到厨房,笑嘻嘻地走到我的面前“:索菲娅认为我们应该烘焙一大炉饼干,坐在咱家大门外,将饼干出售给过路人。”我看着雷尔。“我也觉得这个计划不可行,”她微笑着说。雷尔返回与索菲娅商量去了。过了一小会儿,她和索菲娅一起回来了。“如果我们将长沙发椅搬到花园里,邀请过路人来我们家的客厅里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1000多天以前,我第一次在网上冲浪的时候,聊天室里某位谈得很投机的网友要我留下信箱号,我说我没有信箱号啊,我的电影上没有装信箱。他读完这句话,沉默了几十秒钟,然后打出一连串莫名其妙的符号,大致是“%^**%¥#^……”有点像《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学习吵架时,从他嘴里喷出的那些东西。从此我再也没见过这位网友。现在3年过去了,我已经不会再像当年那样把别人吓得昏厥。今天我累计注册过的邮箱号大概有可能排到3位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注册之后就再没打开过。根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到2002年,世界上的电子…  相似文献   

16.
谢泳 《东方文化》2001,(6):29-35
我在《百年潮》杂志(2000年5期56页)上看到龚育之先生的一篇章《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章说,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中央会议上(也就是讨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那次会议上)曾说过:“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革命到了南京、上海,你还捉他干什么?”据龚先生讲,这个材料是他根据陈毅的一个记录和传达而来的。他后来还就此事  相似文献   

17.
试着入睡     
远处牧场里放羊的女孩已经辍学今年她十二岁,她的生活完了。夏天里我给聪明的弟弟找了份工厂里的工作他一辈子都呆在那儿。我曾和一个女人同住了四年后来她疯了,从医院里逃出来,搭车走遍全美各地,在惊吓中,在)地中一丝不挂,几乎每个让她搭车的男人都强暴过她。我的心辗转愤怒。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一直想在我们的语言里增添一个新词,即nesomania(希腊语neso意为岛屿,mania意为狂热)。这个新词也许足以描绘出那种折磨了我大半辈子的迷人的病态感情。我的确爱岛如狂,我同它们灵犀相通。每当踏上海岛,我顿感神清气爽;每当忆起它们,我的精神便为之一振。我爱岛的痴情始自童年我开始阅读之时。(鲁滨逊当时如果涉水登上大陆,他可能不过是个平凡的人;他所以成为一个不朽的形象,是因为他上了一座孤岛。拿破仑当年如果被流放到一个村子里,他可能会是一名郁郁寡欢的勇士;但是被囚在那座孤高的岛上,他便晚景凄凉地了结残生。) 1931年我到苏格兰去读研究生时,这种爱岛的  相似文献   

19.
异想天开的梦想让他成为世界“冰王”1805年,22岁的美国波士顿人弗雷德里克·图铎心中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当时制冷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做环球冰买卖生意。弗雷德里克和他的兄弟姐妹从小在夏天就能享受到美味的冰淇淋和冰镇饮料,冬天从农场池塘里取出的冰块被保存在专门的冰屋里,以备炎热的夏天消暑之用。1805年夏天,22岁的弗雷德里克和他的哥哥威廉在家庭的一次野餐中享受着那个时代非常奢侈的冷饮时突发奇想,他想,如果能够将冰运到印度和其它热带地区去肯定能赚大钱。他准备用船只将美国波士顿的冰块运送到热带地区去,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印象吴哥     
李翔 《大理文化》2010,(11):54-55
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象征,吴哥是一个符号。作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世人向往已久的地方,许多人向往归向往,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而我,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从第一次到吴哥起,迄今已近十年,至于去过多少次,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