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克威 《大理文化》2010,(10):89-90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说到大理,人人都夸大理是一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这方宝地,不仅孕育了大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大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少不了本地所产文房四宝  相似文献   

2.
航运新闻     
美国米兰马克斯影片公司2001出品发行,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男演员(凯文·斯佩西)、最佳原作音乐两项提名。 当代美国。在加拿大纽芬兰渡过自己童年时代的40岁开外的夸伊尔,目前生活在美国的某个城市。(在纽芬兰,父亲对他的的虐待使他从小就有了恐水症。)现在,夸伊尔己干过好几种卑贱的工作。 夸伊尔开始同他偶然结识的青年妇女佩塔尔幽会,不久他们结了婚。并生下女儿邦妮。但是,佩塔尔水性杨花,在发生了好几件性丑闻之后,她离开了夸伊尔,并带走了邦妮。在参加了父母的葬礼归来之后,夸伊尔向地方警署报告佩塔尔和邦妮失踪了。 实际上,佩塔尔出走之后在路上碰到一次偶然事故而丧生。邦妮被拐骗,并在黑市上一个认领儿童的代理处等候拍卖。熟悉的人发现了她,把她被送回夸伊尔的身边。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7,(2)
正金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中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自注:"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然而,现有唐代文献中鲜有茶为女子美称的记载,宋以来文献中则不乏其例。宋范公《过庭录》:"刘贡父知长安,妓有茶娇者,以色慧称,贡父惑之,事传一时……  相似文献   

4.
敬忠 《世界文化》2010,(12):I0003-I0003
<正>王荆公(安石)游褒禅山而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自宋以来,中国文人以水墨丹青写意天地万物,异彩纷呈,蔚为大观,足见"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相似文献   

5.
<正>《吕氏春秋·序意》是文信侯吕不韦本人为该书所写的提纲挈领性的文字。在《序意》篇中,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编纂动机和宗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要知寿夭吉凶,则要"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并且书中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纪》)。可见"天、地、人"三要素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笔者将深入分析《吕氏春秋》"天、  相似文献   

6.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7.
<正>"美丽中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就成为感动人们的热词,她不仅是激励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审美境界、审美空间的提升与延展。"美丽中国"内在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等多重要义。"美丽中国",如果从美学上体认,我以为,可以延伸至"诗意中国",强调人文生态之美。人文生态之美,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的和合协  相似文献   

8.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9.
祁涛 《华夏文化》2013,(3):36-38
《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喻之以"三籁";贯之以"两行"之法。终达于"无待","物化"之旨。我理解"吾丧我"与"三籁"之间为比喻关系,庄子借"人籁"与"地籁"对举,透显出"天籁"亦即"吾丧我"之"吾"所达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陈静女士在总结《齐物论》结构时说:"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  相似文献   

10.
赏月话中秋     
倪宝诚 《寻根》2010,(5):60-66
<正>崇拜月神的由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澈如水。中国人每到这一天的夜晚,都要全家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秋果,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夜晚,月亮分外光明、圆满。民谚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此,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动情而诗兴大发。如唐代诗人李白脍炙  相似文献   

11.
一   他叫"顺治"!   教过几年私塾的他爹给他这用媳妇性命换回来的宝贝取名时逢人便夸说:这名儿有两重含义,一日今后的日子可以顺顺畅畅;二日这可是清朝皇帝的专号,用这名儿沾点福气,我家就可发起来了.发不发还不知道,这"顺治皇帝"的名儿倒被叫开了!……  相似文献   

12.
<正>洛阳、菏泽、彭州三地为"牡丹"最盛的基地,人们对其赞誉有加,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然而"牡丹"因何得名,世人解说甚不统一,亦甚不可信。或谓之因"雄性之物色丹"而名;或谓之因"武则天改名"而成。仔细考察,此两说均不确凿,有必要对其得名缘由进行进一步探讨,以解"牡丹"真正得名的原因。"牡丹"又名"花王",为花中之最大者,与"花相"之"芍药"相并提。据调查,主要存在两种较为典型的说法。其一,"雄性之物色丹"说。论者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牡丹'以色丹者为上品,虽结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注:民国时期,湖北籍官员石瑛(字蘅青)、严立三(号劬园)、张难先(号义痴)三人被人合称"湖北三怪"。"三怪"之号,始于1928年,其时在张知本为主席的湖北省国民政府中,石瑛任建设厅长,严立三任民政厅长,张难先任财政厅长。这三个人一反官场旧习,以"把湖北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为理想,为整个湖北  相似文献   

14.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5.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16.
<正>亘古伊始,歌者亦为华藻美文之前驱。人之思想行入文情,势必先发于音声。《类经》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洪荒初期,尚象制器时代,就会歌声了吧?朱自清散文:"江南好采莲,莲叶荷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證出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中有意隱晦的"時賢"指朱謙之,"學士"則指梁效、聞軍之流;又對《管錐編》中"閑人"陳寅恪與錢鍾書的關係進一步梳理。錢鍾書向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術至上原則,上述陳寅恪和朱謙之,都年長於錢鍾書,錢鍾書一概不留情面,但原則是對事不對人。而對上述梁效、聞軍之流,錢鍾書則"對事又對人",給予雖然隱晦但却嚴厲的批判,表現出堅持真理的勇氣。  相似文献   

18.
正三汉宫室文化深受楚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延续楚巫乐舞之风。汉武帝尤敬于鬼神而好仙道,在甘泉宫祭祀天帝泰乙,以女乐祭祀请神、降神,《三辅黄图》卷五《台榭》载:"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淮南鸿烈解》卷四《坠形训》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  相似文献   

19.
王振忠 《寻根》2000,(1):91-96
竹枝词是研究地域文化及民风时尚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状摹风俗、叙写人情的竹枝词日益为学界所重视,《清代海外竹枝词》、《上海洋场竹枝词》和《中华竹枝词》等一批竹枝词资料陆续出版。不过,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作品。而域外作者所写的竹枝词,尚鲜为人知。 在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位居东土的日本人醉心于中国文化,“颦效西施,夸称土风”,写有大批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大多是摹仿明清的文人趣味,记叙日本各地“山水风土之明媚佳丽,叙才子佳人之温雅丽婉”,其中也不乏治明清文史及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湖湘之學自胡安國以來,可繼承之傳統有二:一爲經史之學,一爲性理之學。經史之學方面,可注意之焦點有二:一在重祝經史之學之當代性;另一,則是於歷史成敗之探討中,着重分析决定歷史發展走向之歷史人物及其影響。至於性理之學方面,則可分述爲二:就哲學系統之建構言,安國之以"不起不滅"爲心之體,"方起方滅"爲心之用,"心"爲無所不有,謂"物物致察而能一貫"有三境,以及合"操存"與"省察"爲一;凡此諸項觀點,確實具有於程颢、程頤之外,另闢一徑之空間。其後胡宏於"生成"義,説"性"之遍在,而仍於"終極"義,釋"性"爲"有限"之論法;乃至主張一切"存有"之内部,皆内涵一特殊之具有形上意義之"存有因素",此一特珠而遍在之因素,與"氣"之形構條件結合,形塑爲"性"、"心"展現於氣化整體之成因,從而有"性無善惡"、"心無死生"之表述,皆是一種企圖於宇宙構成論與存有學方面,向前推進之努力。其發展,并非無成功之可能。而在義理學方面,由胡安國"心"之體、用説,落實爲合"操存"與"省察"爲一;此一路向,發展至胡宏,有"智"、"仁"合一之論,乃至"聖人執天之機,惇叙五典,庸秩五禮"之説,亦是一大推進。所難者,在於其所建立之"心""理"合一之論,由"識仁"始,即須有一"能觀"之位置;此點對於一般儒者而言,不易理解,亦不易掌握。以張栻之爲胡宏高弟而不免爲朱子所動摇,僅殘餘一種"體用論"之諍議;即是顯示此項困難。張栻之後,湖湘弟子有從陳傅良、戴溪游者,而如胡大時,且猶疑於朱子、陸九淵之間;以是於性理之義,其學無得而再傳,亦是實情。故就朱子而言,得吕祖謙、張栻之助,乃其成學之歷程中,屬於積極之因素;然張栻因朱子而受注意,湖湘理學之傳,却亦因朱子、張栻之講論而逐漸模糊化。理學之成系,以歷史發展之結果論,實亦仍止有程朱、陸王之形成對峙,真正具有"導引"之力。故就"理學"之嚴格義言,湖湘之學乃發源於胡安國,拓展於胡宏;其功不專在胡宏。而張栻之不足以繼承其脉,乃湖湘之學雖仍重視性理,却無法形成明確之"學派特質",僅能憑借"議題關注點"之特殊走向,發展成爲地域性學風之原因。唯若就"儒學"之寬泛義而言,則湖湘之經、史,乃至其重視"性理"之觀點,歷元迄明,其風習不少衰,不僅支脉分衍各有傳承,其於南宋所形塑之若干特色,即於其後兼受陽明學之衝擊而複雜化,亦仍有所延續。特須另有大儒,出於其間,將之涵融而出新,乃能見出力量。明末王夫之之崛起於衡陽,於理學另創新局,彼受世變之激勵,由經而史,以之深透於性理,彼之所論,不僅具有一種變朱子之"静態形而上學"爲"動態論"之勢能,彼基於"歷史哲學"之觀點而提出之獨創之"理勢論",乃至於"事變"中見"人物",於"群體"與"個體"之關係中,辨析"事理"與"事理中之義理"之眼光,皆非已有之理學、心學之舊軌,所可概括。此點顯示:南宋以後,湖湘於儒學之積蘊,乃至彼所受多方文化因素之影響,實有其屬於一地之獨特性,值得重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