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红楼梦》“把”字句研究张洪超,李庆新“把”(“将”)字句产生于近代汉语的前发展阶段。发展到明代,“把”字句的使用已接近现代汉语的“把”字句。《红楼梦》是十八世纪即近代晚期语言的代表,使用“把”字句凡1886例。①从这些用例中,既可以看出近代汉语“把...  相似文献   

2.
“尴尬”是一个在中古汉语产生、近代汉语广泛运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里,“尴尬”的使用以引申义为常,这和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有所不同;而在近代汉语里衍生的“不尴尬”、“不尴不尬”、“不间不界”等倒反词语形式更是现代汉语所少有,这些倒反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和“尴尬”都是同义的。语言中的这些沿用和替代表明,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元曲选》宾白使用的疑问语气词共8个:也、乎、来、那、哩、呢、麽、呀。根据时代特征分三类:文言中遗留的语气词“也、乎”,近代汉语普遍使用的“来、哩、那”,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麽、呢、呀”。通过分析可看到近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汉语中,“却”字的虚词用法灵活多样,通过对近代汉语代表性作品的调查,希望对廓清近代汉语中的“却”字虚词用法的全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使用频率很低,而且只作为语素出现在词语里。但是“引”在河南长葛方言中却运用丰富,大多是从近代汉语继承而来,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就《近代汉语词典》中“巴鼻”“巴劫”“鲍老”“顿”“海郎”“解手”“捞菱”的释义进行了探讨,以补近代汉语词典释词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河西方言中的助词“价”的用法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与近代汉语中的助词“价”进行了比较,认为河西方言里的助词“价”是近代汉语助词“价”的继承,同时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了”和“着”在古代汉语中均作为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演变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态和动作的进行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时态助词“了”和“着”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特点,另一方面,作为时态助词和作为动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可以推测,近代汉语中的“了”和“着”由动词转变为时态助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古文献语料显示:“有VP”结构具有表示完成体范畴的功能。这种用法大致与副词“既”“已”相当。从使用频度和文献分布看,“有”的表体用法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有关。本文还联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相关语言事实,对上古汉语中“有”的表体功能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中,表时闻的“早晚”一词,在不同时期,其词形、语义和用法均经历了多种雯化。文章从“早晚”的对举使用、连用,及“早晚”的形式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释“细果”     
本文使用排比归纳法,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细果”一词,进行了考证。经考证,我们认为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细果”,通常指含水分较少、形体偏小、需要去除表皮再食用的果品,有时也可指小型的水果。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的“呵”与“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元是汉语由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汉语的语音、词汇及语法话要素的发展变化都十分剧烈。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交际的需要,加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汉语中的新词及新的语法成分大量产生,给后世对近代汉语的研究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本文所要讨论的近代汉语材料中频频出现的语法成分“呵”与“後”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在元杂剧作品中,无论唱词还是念白,“呵”作为虚员随处可见,使用频率相当高,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成分。但我们查阅一些近代汉语词书及研究专著,有的干脆不收,即使涉及了的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予以…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得”字句,使用得非常频繁,且格式也较为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对《金瓶梅》中由助词“得”构成的句子多样模式进行描写,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来反映近代汉语中助词“得”的语义、功能及含“得”句式的基本模式之类型,为近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作一例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方言角度,解释了《东京梦华录》一书中的几个词语,如“旋”、“淹”、“虫蠛”等,以明此书在方言词汇研究上的价值。同时,文章兼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若干阙失。  相似文献   

20.
“认真”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认真”收录了两个词项:一为形容词,二为动词.而在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方言和口语中“认真”还有作副词的使用情况.本文拟对“认真”的语源、语义及古今使用状况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