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的明显特征,如对意象、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诗意的、哲理的运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实现了本土经验对现代小说自然入里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城上空的麦田》是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化过程中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里人,这三类乡里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瓦城上空的麦田》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建立在偶然性之上的叙事策略,对日常经验和日常生活逻辑予以颠覆,质疑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统治之下出现的病态现象:“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并由此将其以往小说中出现的苦难意识提升到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马金香 《现代语文》2009,(7):112-113
《瓦城上空的麦田》是鬼子的极具感染力的精神苦难悲剧小说。鬼子怀着悲悯情怀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存困境,在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强烈碰撞下,人性情感的缺失、生命的力度和精神拯救、人性的鞭挞与温情的呼唤构成了小说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明由乡村向域市的过渡,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此也使现代人的历史理性与道德感性两难选择之间处于忧虑与焦灼状态。《瓦城上空的麦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蜕变期的痛苦,在人性提升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眷恋与决绝的清理姿态,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民族化心理的嬗变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由乡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此也使现代人在历史理性与道德感性两难选择之间处于忧虑与焦灼状态.<瓦城上空的麦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蜕变期的痛苦,在人性提升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眷恋与决绝的清醒姿态,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和重构.  相似文献   

8.
《瓦城上空的麦田》以一个捡垃圾的孩子的独特视角 ,折射了一幅现代人的生存图景。李四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寻又不断失败、在希望的生与成幻灭之间几度徘徊的圆形图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 ,这一生命图式又是现实力量与他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回归精神家园的艰难路途中 ,李四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家以无限悲悯的情怀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的不幸命运 ,以无比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永恒的世俗情感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麦田怪圈     
1647年,麦田怪圈最早出现在英格兰,呈逆时针方向,距今350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在汉普郡和威斯特一带屡屡发现怪圈,而且大多是在麦田,所以,将其命名为“麦田怪圈”。几百年来,这一神秘现象不断出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等地都频频发现麦田怪圈,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2009,(17):I0001-I0001
麦田怪圈,是指长满麦子的麦田一夜之间出现的、因麦子弯曲伏倒所呈现的有规律的圆圈形图案的现象。第一例关于“麦田怪圈”现象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647年的英国,此后,世界各地都频频发现麦田怪圈,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但令人遗憾的是,350多年来,科学界对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A-B格式初探     
“-A-B”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一”的语义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A-B”结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它形式简单,结构整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并通过对“-A-B”在结构方式,语义特点等方面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推出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以来,“道德储存”现象就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道德储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突破;它运用了“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是“利他”与“利己”关系的辨证统一;它体现了“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Transhumanism”是一种思考人类未来的运动,它假定了当前人类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较早阶段而非终点,并倡导使用理性,特别是使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来改善人类的生物体,从而步入Transhuman甚至后人类(posthuman)社会。通过人类增强增加Human的属性使其成为Transhuman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一个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干预永久地增加了人类的某种内在属性,并且超出了人类物种在未接受任何增强干预下的最高水平”,而增强干预在增加一些人类属性的同时也在减少另一些属性则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另一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增强干预永久地减损甚至彻底摧毁了人类之生物性、生活的真实性、个体的同一性及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中的任意一个”。这两个标志可独立使用,它们有助于推进Transhumanism的倡导者与反对者的公开对话。  相似文献   

16.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而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在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和母文读音相同或相近。试以“非”族字为例,把“非”族字分成具有“双翅貌”义、“飞翔”义、“成双成对”义和“不是、违背、相对、错误”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非”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public memory is visualized in the statue to Canada's “gay pioneer,” Alexander Wood. By analyzing three viewing positions of the statue—the official democratic memory, traditionalist countermemory, and camp countermemory—I argue each position enacts a distinct form of remembering Wood with implications for both materializing queer memories and how space and identity are understood in the city. Based upon these visualizations, I extend arguments for how rhetoricians critique memory texts and contribute to defining “queer public memory” in light of this statue.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追溯"观看"的谱系,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观看"是哲学的姿态、美学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本雅明和福柯的视觉文化理论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本雅明的艺术观看体现在光晕和震惊两种经验形态中,而拱廊街和游荡者是本雅明在巴黎都市生活中看到的两种寓意性视像。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观看反映出本雅明独特的历史意识,从而达到对现代性的批判。福柯借助绘画的观看来展开现代知识型的思考:绘画的档案分析反映出古典知识型和现代知识型的断裂,福柯由此开始目光与陈述相结合的哲学思考。而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使福柯发现了现代社会观看的细微隐秘及严酷。对本雅明和福柯而言,观看是看与被看的辩证运动、主体的建构与规训、社会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人类初始的图像追求、社会的图像化存在、数字技术赋能图像设计与传播,以及图像符号本身蕴含的教育功能,给图像繁盛时代的教科书“以图育人”提供了机遇。同时,教科书“以图育人”也面临图像陷阱、师生图像素养欠缺以及图像“解码”方法单一的挑战。应对策略在于:正确把握教科书图像的价值赋意,增强“以图育人”的自觉性;加强师生图像素养培育,为“以图育人”提供能力保障;采用灵活多样的图像解读方法,丰富“以图育人”效能以及利用好教科书的多维图像,拓展“以图育人”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