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依赖可视化传递信息的数据新闻,在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所产生的信息误导形成原因复杂,不能认为这种情况仅是故意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可视化案例的梳理发现,除故意误导外,可视化元素干扰、设计与常规阅读习惯不符、过度专业的可视化表达、视觉语境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读者解读图像文本,进而造成信息误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误导与解码误导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信息误导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食品安全事件是关乎民生的新闻,媒体关注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不当,出现报道误区以至"误导"的情况,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新闻单位也是生产部门,只不过它们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是新闻。"新闻安全生产观"的提出也是因为它是精神生产领域的"高危行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闻的特性和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众不同。新闻讲究及时、真实,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人们,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和谐的社会舆论,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要承担起这一责任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安全生产",不出现错新闻、假新闻,不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4.
"媒介道德审判"产生于语言的多义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在积极层面,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坚守社会正义,但背离了新闻职业主义,导致媒介司法审判,误导受众,伤害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首先应懂得新闻的要义。什么是新闻?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诚然,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一些缺乏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媒体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经常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和报道,败坏了新闻界的名声,扰乱了社会秩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虚假新闻被网络媒体大量传播、无限扩大,极大地误导了受众,  相似文献   

6.
假新闻一旦产生,不仅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公众,更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为地方党报,必须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黄山日报》在加快报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准则,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防范新闻失实的机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闻价值取向是媒体在新闻策划、组织采访和刊播报道时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新闻价值标准贯穿于整个新闻活动中,决定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价值取向关系媒体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若新闻价值偏离方向,必然误导社会舆论、造成公众不满。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8.
有人将不良广告与低俗新闻、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称之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舆论纷纷扰扰,把因明星代言某产品广告出现质量问题,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对消费者人身财产造成伤害所引发的丑闻事件,称之为"广告门"。时下,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成灾,许多明星身陷"广告门"。其中,房地产、医院、药品三类广告可谓重灾区……不良广告的频繁出现大大降低了广告的可信度,导致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危机,而这必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冲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对于媒体而言,必将对其媒体公信力产生莫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其生存。  相似文献   

9.
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各种资源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新闻,它让人们及时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它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工作是信息媒体传播工作中的核心部分,而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主导者,他们传递的信息能够引导舆论的走向,对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他们传递的信息要有高度的真实性,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能产生错误报道,否则不仅影响媒体信誉度,而且误导群众,危害社会。因此,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吴惠凡 《青年记者》2016,(19):53-55
社会新闻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题材.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偏离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过度消费新闻事件主体,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甚至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因此,社会新闻应坚守伦理规范,重塑记者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虚假新闻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同时,虚假新闻的出现也为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可信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从现在社会现状中可以看出,虚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读者造成误导,对社会的诚信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对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社会危害的产生。本文从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出发,剥去虚假新闻的伪装,对其为人们造成的危害进行探讨,找出对虚假新闻全面管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各  相似文献   

14.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7):24-29
"新闻寻租"是指媒体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分析21世纪传媒公司案等"新闻寻租"现象可以发现,"新闻寻租"产生的根源在于新闻体制的不完善,我国新闻体制的问题在于,新闻经营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和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媒体缺失公共性内核。解决"新闻寻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新闻体制的变革与重构——重塑传媒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郝彧 《新闻世界》2012,(5):140-141
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广告新闻化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版面“一体化”,二是形式新闻化,三是内容故事化,四是“专家”忽悠化。广告新闻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是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三是阻碍广告行业发展。规范广告发布,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央视停办2015年春晚",到"哈尔滨赚钱不给老婆花算家暴",再到如今的"用身体换旅行",假新闻比比皆是,每每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赚足了大众的眼球。拿"用身体换旅行"的假新闻来说,虽被证实为某社交软件的炒作,然而,使之瞬间风靡全国的还是新闻媒体。某些媒体没有进行考证和分析,通过直接的复制粘贴,就构成新闻事实予以发布,如此不负责任,实在有违媒体功德。媒体作为社会的喉舌,极其容易误导舆论,因此所传播的新闻必须真实。网络时代的当下,快速的传媒工具和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假新闻瞬间成为人人皆知的信  相似文献   

18.
贾中兴 《青年记者》2006,(12):67-67
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所在,它的基础要素是客观真实性.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它对社会进步的正面助推力量也就失去了.缺乏公信力的新闻信息会像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对社会的发展将形成负面的阻碍力和破坏力.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媒体和新闻人却做得不尽人意,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张斌 《今传媒》2010,18(9):38-39
立法新闻本质上属于法制新闻,随着立法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媒体对立法活动也越来越关注,对立法活动的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新闻类型得到业界重视。立法新闻的报道范围涵盖了立法的各个环节,在立法报道时就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技巧和方法。因立法活动是计划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新闻媒体在立法报道中会出现与立法本意之间的偏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引起误导,并有助于改进立法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推动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其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鉴定信念,应对挑战,如若不然就会使新闻丧失真实性,让假报道充斥媒体之上,严重地误导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有损媒体公信力.发生这样的情况会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蒙羞.因此,我们可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要遵守真实性原则,并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先是介绍了真实性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继而介绍了影响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