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要教学生求真。"但是,眼下一些教师不管学生有无感受与兴趣,记事就记"有意义的事",写人就写"值得学习的人",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沿着教师的思路去选材、安排结构、确定中心,要么胡编乱造,要么给范文改头换面。总之,写出来的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看成了是在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具体操作而并非是学生的心智劳动创造的成果,学生创造的灵性被扼杀。因此新时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要求是:教师首先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自己;要把作文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知识,注重体验生活;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教学的可循之路有:开放选材,变无"米"为有"米";"指导"开放,弃同求异;评改开放,让呆板变活泼。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老大难”。部分学生在作文中不会恰当使用标点符号,要么是通篇只有逗号.最后加一个句号,要么是各种符号乱用一气。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疑难杂症,教师该怎样引导呢?  相似文献   

5.
每次考试结束,总有几个学生异常懊恼,一问才知道,要么是审题不清,立意难定;要么是已经知道要写什么,可总也想不出来一个好的开头,颠来倒去,耽误了太多时间,没写完考试就结束。至于因作文开头不合适而影响分数的,那就更多了。那么,如何写好作文开头呢?一、开门见山法开篇即点明要叙写的事情,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成之感。朱自清的《背影》的开头是  相似文献   

6.
一篇作文的开头至关重要,好的开头可以总起全文,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内容形成对照。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写出好的开头。作文开头的写作方法主要有:开篇开门见山、巧妙设置悬念、议论推陈出新、以题记开头、以环境描写开头、以抒情语言开头。  相似文献   

7.
1.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流 湖南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除了开头两年跟全国保持一致,沿用了话题作文外,从2006年高考开始,就完全抛弃了话题作文。其中,2006年高考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2007年高考和2009年高考是纯命题作文,2008年高考是材料作文。湖南高考作文应该不会走回头路,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  相似文献   

8.
作文评改,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教学中,教师面对成百本作文发愁,对于每篇作文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夹批、总批,写评语更是难上加难,既要指出学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顾学生面子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写出鼓励性话语。而学生对老师的劳动总是表现出不在乎,要么匆匆看一眼了事,要么置之不理。这样,教师作文批改的效用就很难显示出来。作文批改怎样走出这种高耗低效的怪圈?就成了最大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现在中学生作文时普遍存在一种畏难心理,正如学生戏言: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时要么动笔无话可说,要么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来,作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如何找?我认为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内化吸收,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作文教学,错误地认为,作文无非就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因此,老师在作文课上一味地讲解作文的写法,如何开头、结尾,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结果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好作文,原因是学生无米难为炊呀。久而久之,学生从心理上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感到作文高不可攀,认为自己一辈子学不会,也写不好,甚至厌恶作文课,提起作文就头疼。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通过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读写结合是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由于没能正确认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因而错误地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机械地割裂开来,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缺乏有意识的必要的引导,学生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为什么这么写。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记成"流水账",从而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中心,条理混乱,其他"生动性"等要求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13.
王杏 《考试周刊》2012,(10):43-43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好作文,但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不少学生也发出"作文,作文,写到作文头就疼"的感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往往是用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导致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4.
林惠珍 《考试周刊》2012,(20):55-56
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就要让学生先学会欣赏作文,然后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联系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严谨"是优秀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做到结构严谨呢?同学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即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相互照应。如开头设置了疑问,结尾就要给出答案;如开头以景物入题,结尾仍应回扣景物。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中因为不知道如何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导致作文写作存在"无米可炊"与"有米不会炊"的问题。因而,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其写作内容常脱离生活实际,难见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性灵的文章。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准高三"的学生,考试很频繁,心里也很烦。所学要么是不会,要么就是掌握不牢固,做题也没有信心……眼看又要考试了,可我什么都不会,同学们在努力地学习,我也试着加入他们,却总是坚持不下去。迫切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绿野仙踪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写什么,怎样写?学生作文难成了语文教学中棘手的问题。其实,学生作文难,难在没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收集作文素材,让学生做有"米"之"巧妇"呢?  相似文献   

19.
标点符号的使用虽然是小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老大难。部分学生在作文中不会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要么是通篇只有逗号,最后加一个句号;要么是各种标点符号乱用一气。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标点符号疑难杂症,我们该怎样引导呢?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来是一大难点,写作文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事可写,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何在?纵观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写",而并没有教会学生"写什么",在课堂上主要给学生讲"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没有把学生写作的"源泉"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所谓作文,是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表达出来,如若没有了生活这个源泉,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生活比较单调,还没有经历过许多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