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康 《新闻三昧》2006,(9):47-48
通常人们把“新闻”和“报道”这两个词合而为一,统称为“新闻报道”。其实,“新闻”的发生大多是无序的,而“报道”出来的新闻应该是有序的。本文依据新闻的发生是无序的这一事实,从新闻报道的整体性入手,研究无序的新闻发生和有序的新闻报道的问题,目的是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更优并趋于最大化。一、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无序的按照新闻的一般表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每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的新闻数以万计,难以统计。绝大多数的新闻,不是以记者的主观意愿出现的。比如自然灾害的新闻,像地震、火山、海啸、洪水,这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2.
冯昱开 《新闻窗》2010,(5):114-115
说起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首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新闻资讯栏目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社会肄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衡把握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赵敏俐先生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一书,是从对“文学是什么”的反思开始的。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文学是什么?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的艺术”,那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今天就必须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党报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社会新闻。在目前,党报报道时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闻,而把社会新闻“送”给了晚报、都市报、生活报等,这种情况要有所改变。从两个角度看,无论是从读者的关注度,还是从党报自身的发展,社会新闻都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走回党报的版面上。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导刊》2006,(1):21-21
现代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传播内容的重点转移:由“生产方式报道”转向“生活方式报道”。这种“生活方式报道”的核心是社会的消费行为。传媒内容的重点转移表明.人们似乎不再把生产方式视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党组织应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组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存在形式。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论断,从源头上弄明白“政治文明”概念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是时代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那个时代,从当今时代来认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就包括社会物质的生活、社会精神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的生活。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无论是从经济建设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如何挖掘出来并加以充分利用,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已成为当前探讨和实践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减少档案人员无序流动 ,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 ,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近年来着力解决、但至今收效甚微的一个问题。原因肯定是很多的。笔者认为 ,眼下之计应是各级组织要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 ,扎实做好工作 ,以减少这种“无序”。建国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配统招的就业机制 ,个人基本没有选择余地 ,这在无形中稳定了档案人员队伍 ,减少了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改革开放后 ,随着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人们的就业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单纯的生存需要转向更有利于自身价值实现与未来发展上。人员流动逐步为社会理解与接受 ,也为档案…  相似文献   

11.
措姬 《大观周刊》2013,(6):152-152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信息,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进行生活教育,并强调作为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与10年前相比,我们的信息生活大大地丰富了,但卡量其“生活质量”,许多人心存疑问,因为信息生活质量不能只看“量”,还有一个“质”,社会文化批评界一些人士常常比较激动,出言也比较尖刻,他们把电视、报刊媒体讥为“乏味的快餐”,甚至责之为“弱智”大合唱,由此造就一大群“信息巨人+智慧侏儒”及知识平面化的“浅博”、学识单一化的“薄专”。这些由无根的信息生活滋养的二律背反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 若要反思透这个悖论,需要从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生活的基本矛盾入手,这个基本矛盾就是人们有限的生命时空与无限扩…  相似文献   

13.
公共艺术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颖 《新闻爱好者》2008,(10):118-119
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认为“没有道理不把世界看成是一幅巨型绘画”。把世界当作艺术来看待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公共艺术的世界。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在当代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理性之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本文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上,  相似文献   

14.
三峡晚报在落实“三贴近”的过程中,重点从关注民生、贴近人的角度,把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作为关注点和报道重点,以“民生直通车”大型采访活动,作为平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还使媒体拥有服务大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身边和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他们,把画面、时间留给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大众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觉、广参与”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在我们的新闻宣传中,多少年来没有把“家庭生活”的报道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总以为“家庭生活”的报道都是些“民间小事”、“小儿科”,而不予重视,这一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所谓“家庭生活”的报道,就是指人们的家庭日常生活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新闻报道。重视“家庭生活”的报道,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7.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新论点击     
“三贴近”与舆论监督戴松指出,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三贴近”。从内容上看,要把“三贴近”作为选题的原则和依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深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同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具体来讲就是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具有一定普遍性,是政府应当解决,急于解决和能够解决的。对于那些生活中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现象,以及超越现实,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不应成为舆论监督的选题。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9.
由媒体按照自身的主体特征,去“选择”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并且由于媒体的介入而形成广泛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的行为过程,可以构成所谓“媒体事件”。(引用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个理念引用到“媒体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0.
钟园根 《大观周刊》2012,(48):301-301,26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了各科课程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