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炯  黄光平 《教学随笔》2016,(9):102-103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有效的评改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当下作文评改问题突出: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与评语对自己的作文敷衍了事;教师常常简单批改和注重灌输式讲评。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批改过程中注重分层评价,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并在作文讲评中设计有效讲评内容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2.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有效的评改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当下作文评改问题突出: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与评语对自己的作文敷衍了事;教师常常简单批改和注重灌输式讲评。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批改过程中注重分层评价,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并在作文讲评中设计有效讲评内容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更是让老师们有苦难言。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唱主角。但教师的评改往往耗时费神却收效甚微,而且易受教师主观性的约束而导致千文一面。显然,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已成为促进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传统的作文,学生每两周写一篇。教师对作文的处理往往要经过"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过程。教师批改的方  相似文献   

5.
姚良 《广西教育》2012,(13):37-3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作文评改包括批改、讲评及学生修改等方面。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重视作文指导,轻视作文评改,重视教师批改,忽视学生修改,使学生处于被动习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更是让老师们有苦难言。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唱主角。但教师的评改往往耗时费神却收效甚微,而且易受教师主观性的约束而导致千文一面。显然,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已成为促进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如果评语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看后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过程。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  相似文献   

8.
叶桂玉 《师道》2009,(4):36-36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作文批改的压力太大。教师每每要对几十篇习作进行认真阅读,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先眉批后总批,在作文评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意老师的精雕细琢,教师的繁重劳动常常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些教师批改作文后不做讲评,直接把作文发下去让学生自己看评语就算完事了,缺少信息反馈。如何做好小学作文评改的信息反馈?我认为,在作文评改时,可以尝试以下两种交流和反馈的方式。1.教师评改式这是第一种作文评改方式,即教师评改,然后师生交流、反馈。教师批改之后,如果缺少师生交流和  相似文献   

10.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头痛的一项工作,特别是逐篇的精批细改,如果按每节课评改6—8篇作文的速度,也要近30个课时,费时、费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试行多层级交互开放式作文评改法,兼作文指导与批改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具体步骤和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缘起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会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  相似文献   

12.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是写作指导的延伸和补充。就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而言,不少教师普遍注重学生写作前指导,忽视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组织,认为学生作文评改能力弱,组织学生评改作文费时费力又无功,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作文评改活动中的主角,成了学生写作活动中的"裁判员""终结者",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了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独角戏",他们或谈成绩,好文章读几篇;或说缺点,对差习作批评几句……导致作文讲评课上主体失落,目  相似文献   

13.
袁盛财 《现代语文》2009,(7):147-148
一、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质量也一直不尽如人意,其一直囿于自我封闭的框架中:命题——写作——批改——讲评。而且这一程序占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在教师作用下完成的,如果不破除这个老的作文教学套路,就不能摆脱习作教学低效、习作评改无效的现状。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作文批改就是我们的教师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教师批改量很大,而且教师阅历、思考角度等很多方面与学生差距很大,教师有时会以自己的经历代替学生的思想认识,达不到良好的批改效果。而且“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好不好老师也会改”这个思想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所以,就必须改变这~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双方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大力倡导学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作文评改中也应该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领悟写作,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评改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不少教师依然沿用"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殊不知,这种评改方法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打击了学生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所以,改进作文评改的方式,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迫在眉睫。我们不妨采用互评互改式作文评改方法,通过学生互评交流、教师再评、学生修改、学生再评交流、教师对比再评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去.  相似文献   

15.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3,(98):54-54
<正>作文批改与讲评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讲评,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不仅仅是对学生作文打等第、作评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下一篇作文。因此,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如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与讲评呢?一、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论是批改作文还是讲评作文,都要看是否按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16.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鼓励学生的习作、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习作评价与批改往往定位于教师和习作之间,是一种单向的评改活动。教师精批细改,耗时多,效率低,且不及时,每次作文要隔十天半月才讲评。教师的评价单一,导致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17.
正评改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采用教师单一的评改方式,教师埋头修改,要将学生的作文批改完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当教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对分数改兴趣,只是草草地看一眼,便将其弃之一旁。虽然教师在批改上付出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也非常关注评改环节,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观念。要激起学生写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8,(36):35-36
作文评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弊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积极性,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通过辛苦工作进行的,但其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要把作文的批改权限交给学生,老师教授给学生批改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评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让学生当老师,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批改过程中学习写作方式,总结自身的不足,达到通过批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大安 《陕西教育》2011,(1):142-142
作文批改历来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工作。在作文批改时,教师往往要想尽办法.用大量的心血.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作文场景诱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以便指导作文。但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限.或生活经历不同.再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堂作文讲评课。老师只能对一小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针对性讲评.  相似文献   

20.
走进教师办公室,埋头苦干的是语文老师,不仅因为语文备课量大,更主要的是作文批改要耗费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听老师们谈工作的感受,最苦恼的是语文老师,不仅因为评改作文的辛苦,更主要的是辛辛苦苦评改的作文不被学生重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种状况,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经过两年的实验,笔者认为让学生唱主角互相评改作文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