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名句,和西方的接受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欣赏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诗无达诂”现象。本文试从美术欣赏中“诗无达诂”的产生、“诗无达诂”与“坐实”、以及“诗无达诂”是欣赏中的再创造几个方面试谈“诗无达诂”与美术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2.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本文下篇探索黄遵宪等超前的“诗界革命”理论和创作的文化背景 ,岭东诗派和诗人宋湘等是其精神文化土壤 .在“诗界革命”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嘉应现象”,岭东诗人与“诗界革命”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早在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诗界革命”这一口号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诗界革命”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其后又经由“专栏诗作”的进一步实践,最终确立了“诗界革命”的发展方向,并带来了近代“新派诗”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5.
顾亭林为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其赠答诗同样贯穿着抒写家国之感、表现民族气节的遗民诗主题,同时,其赠答诗的思想内蕴又随着赠答对象及自身经历的变化表现出一些差异。而作为赠答诗这一诗体,顾诗截然不同于那些应酬色彩浓厚的赠答诗,其中涌荡着“金石气”、“真气”,甚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楚雄八景”是对楚雄八种景物的描述,在明清旧方志中,记载着不少有关楚雄州府“八景”的诗。大部分诗虽是对当时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的描写,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时代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另外,这些诗还有诸多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楚雄鲜活的历史面貌,诗中亦蕴含着人文主题。读了这些诗后,对楚雄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并加深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眼中的“楚雄印象”。  相似文献   

7.
诗是色香味俱佳的文字,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灵,它携带着一切情感和梦想翩 翩起舞,总会在某个时刻让你怦然心动。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珍藏着一句诗,也许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许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是“盈盈一 水问,脉脉不得语”。也许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  相似文献   

8.
儿童诗不仅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不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任务,也承担着语言训练等任务。儿童诗的自主创编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文章将结合儿童诗歌创作理论及著名诗人的创作观点、优秀儿童诗执教者的实践,围绕“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核心论点,分“儿童灵性多,诗教贵尊重”“儿童想象多,诗教贵激发”“儿童情感多,诗教贵捕捉”“儿童思维多,诗教贵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常德诗墙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星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常德诗墙。常德诗墙全称“中国常德诗墙”,有着“文物之邦”的美称。它总体分为六大章:“名贤题咏”、“百代沧桑”、“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和“五洲嘤鸣”。它以诗为主,综合书画、雕塑等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笔者崇尚“语文课堂是灵魂陶冶的艺术境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因为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的诗教活动,无不彰显着诗歌化育的独特魅力和对诗教传统的自觉承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中学生能“在阅读鉴赏中,  相似文献   

12.
对此诗的赏析,“诗中有画”已成为共识,尤其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诗中有画”的绝妙代表。而笔者认为,在“诗中画”的背后,更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审美心理,即“和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一切文艺作品,总是应该有美学价值的,诗当然也不例外。诗,不要让人一览无余,不要直说,要意在言外,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应该有“境外之境,味外之味”。诗其实就代表着“真、善、美”。每一首诗都应自成一种境界,如歌如画。那么,什么是诗的意象呢?它是感觉...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思想的光芒,折射着个性的美,这一切在作品中都归结为“瞬间之神”的把握-“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 ,思想开放时期 ,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 ,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 ,“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17.
从柏拉图到华兹华斯,西方诗论历经两千多年。在其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诗”这一命题展开的讨论从未停止。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诗界定为“模仿的模仿”,华兹华斯以情感立论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然而,无论诗的源头是出自“眼睛”还是出自“心灵”,对“什么是诗”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变换喻体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五彩滨纷的诗论背后隐伏着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8.
流动的诗行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自创办以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便积极探索诗意校园建设,努力向“诗的学校”迈进,让生活其中的师生葆有诗意之心。  相似文献   

19.
黄炳麟 《语文知识》2003,(12):11-11
苏轼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其《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他认为口头的俚语俗话正是诗的“妙处”。他被贬黄州时作有《食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着自家君莫管。”诗中所写就是后人常说的“东坡肉”,诗歌如口语,通俗有趣。  相似文献   

20.
《雨别》,其实是一首无雨之诗。无“雨”之诗,字里行间却浸润着雨珠。那是无穷无尽的泪水,无休无止的思绪,无边无际的忧伤,……“雨”是诗题,是诗的情绪特征,是诗的意蕴基调,是形成全诗隐秀风格的意象。“别”方是诗眼,愁绪、忧伤、泪水,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别”。“别”是抒情主体情波暗涌的第一推动力,是驱云驾雨的季风,也是诗人建筑诗行的粘浆,所以诗题的解读不能拘囿于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