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主张世界观教育是关于理想与信仰的教育,系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在信仰内容上主张用哲学主义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以引领正确的世界观。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教育应有超越于现实的精神追求,应重视理想和信仰教育,重视哲学等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人民诗人,他也是一个热烈的美的追求者.他赞美崇高的人格,他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草木、优美的音乐舞蹈,他渴望实现“美政”的理想.他对美的追求,和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一样强烈,一样坚贞不渝.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心可惩1(《离骚》)既然追求美,屈原就必然有他的审美观点,有他的美学思想.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屈原,就必须对他的美学思想作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蕾 《华章》2011,(32)
<离骚>)作为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充分体现了屈原对生活现状的反思、对文化危机的探索、对美政理想的追求.诗中,屈原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他提出了人格美的新标准,就是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5.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论屈原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屈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屈原的美是多方位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关注研究生的精神信仰,通过问卷对500名研究生调查,发现研究生精神信仰存在如下特点: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依次为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民族主义、生命追求、家庭追求和政治信仰位居前四位,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和金钱崇拜位居后三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李白,取来了庄子的自由不羁和屈原的执著深情,以屈原般的热情去追求庄子式的理想,将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熔铸为自己的高华豪放,成为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上祖风雅、下扫齐梁、以《诗经》为旗帜,变革齐梁  相似文献   

10.
批判颓靡的“末世”心态,追求宗教式的信仰激情,是《心灵史》的两大主题。张承志为抵抗形而下的俗世而坚持自己形而上的信仰,为使自己的信仰具有超常的力度而选择了崇拜。本文认为张承志在身心处于“边缘”而奋力呐喊的同时,担当了追求某种理想的悲剧角色,绝非令人一笑可以了之的“喜剧角色”。但张承志认为只有具备宗教信仰的激情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人道、真正的人生,这就导致他对哲合忍耶作了全盘肯定与最后总结,并主要从感性角度出发,对异质文化作了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1.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也是坚贞不屈 ,志洁行廉 ,勇于追求道德的一生。《离骚》真实而全面地印记着屈原苦难的一生 ,反映出他对理想道德的孜孜以求、对祖国无限之爱 ,成为他苦难岁月的灵魂绝唱。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方向关系着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对佛教等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开放;只重视物质追求不谈理想,不要信仰等方面。就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大学生对待佛教等宗教信仰,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正确的理想信念,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及当今社会问题负面影响、经济模式的创新、多元文化的冲击及高校理想信仰教育的脱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及信心程度令人堪忧,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盲目追求所谓西方民主模式、缺乏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发展持冷漠态度、质疑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他们信仰的多样化与功利化。因此,党要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及信仰、高校既要做好教书育人角色,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信仰、大学生也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及宗教信仰,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我国民众信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众的信仰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是主导信仰的缺失导致了信仰的多元化,其次是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引发了社会道德信仰的失落,第三是信仰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脱节造成了国民政治信仰的淡化,第四是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致使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第五是宗教信仰热的重新兴起.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理念上、实践上和政策上的引导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梁启超语).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离骚》中所谓“求女”,即“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的描写,历来意见纷呈,难有定论。本文从宗教风俗、爱情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等文化学角度对此进行全新的阐释,认为诗中的“神女”形象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寄托,屈原“求女” 的历程实际上是他不屈不挠追求“美政”理想的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