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该书塑造了德·雷纳夫人这个十分动人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从陌生、懵懂、挣扎到勇敢追求,这段历程反映了其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苏醒,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将从爱情这个角度对《红与黑》中的这个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女性主体意识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该书塑造了德·雷纳夫人这个十分动人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从陌生、懵懂、挣扎到勇敢追求,这段历程反映了其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苏醒,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将从爱情这个角度对《红与黑》中的这个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女性主体意识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爱情在司汤达的生活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他的每部作品都涉及这一主题。本文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通过分析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马特儿小姐的爱情,来认识小说中所透露的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4.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故事主人公于连在阶级意识觉醒之后,开始了向上流社会攀爬的过程。他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巧妙地借助社会关系,逐渐消融文化等方面的阶级屏障。而当他即将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因为枪击德·雷纳夫人,以及前期培植社会流动的政治、经济、文化、符号资本阶段的疏漏,最终功亏一篑。于连的斗争和遭遇,反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流动成功的可能与不及。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认为小说中主人公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爱情”,然而这样真诚的爱却无法继续,最终结束。本文从两方面分析了这种爱结束的必然性:一是这种爱不完全真诚,有其目的和动机;二是从于连的出身、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指出其爱情远不及其勃勃野心。最后指出即使于连复活,他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仍会因为其野心和荣誉而无法继续。  相似文献   

7.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怀着极大的热情塑造了对主人公于连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德·雷纳尔夫人这一艺术形象。他认为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爱情是“心坎里的爱情”,在小说中谈到德·雷纳尔夫人时也说:“她的灵魂是一个高尚而热情的灵魂,由于未能完成它认为可能完成的壮丽行为,几乎就像犯了一桩罪恶那样感到内疚”,并安排她在最后独享了于连的爱情。 许是因为作家的态度再明确不过,或者因为于连这个人物过分的光芒四射以致人们根本就忽略了他的似乎并不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第一个情人,文学批评界众口一词给她下了这样的评语:她是个美丽纯洁、端庄善良的少妇,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对于这个没有争议的人物,我却有新的理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之我不揣冒昧地讲出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9.
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尤其表现得集中:一声枪响,德·瑞拉夫人倒下了,于连琅珰入狱。枪响前后,于连判若两人:自幼就支配他整个身心的狂热野心如今灰飞烟灭;昨日还占有他心灵的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已换作厌倦冷漠;而对“出卖”他的仇人德·瑞拉夫人,却重修旧好,热恋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贪恋着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欢娱,却又断然拒绝情人的恳求,不求赦免,唯求速死;此外,不久前还是统治阶级忠实走卒的他,几天后竟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俨如为民请命的造反英雄。如此复杂的矛盾集中于一人身上,无怪乎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白涅德夫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1849年出生在英国,4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里也变得一无所有。从此,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历尽艰辛,辗转到了美国。白涅德夫人自身的经历让她对生活的艰辛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对幸福的生活也怀着强烈的向往。几乎在白涅德夫人所有作品中,自始至终都萦绕着一种美好善良的氛围,散发着人性的光芒。白涅德夫人一生都勤奋写作,是位颇有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小公主》《小公子》《秘密花园》等是她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少年读物。《小公主》还曾被美国著名导演瓦特·兰改编为电影,由享誉世界的童星秀兰·…  相似文献   

11.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  相似文献   

12.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司汤达"这个笔名,为的是纪念作家在佛罗伦萨城和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玛丽·司汤达的邂逅。1817年,他完成了旅行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首次在作品标题下署了"司汤达"这个名字,名字下面还附加了一行补充说明:法国骑兵军官。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的笔名是"马克·吐温",这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测水员常使用的标识水的深度的术语,意思是"水深两英寻",在这个深度,船只就能安全通过。克列门斯起这样一个笔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段做领航员的经历,用"马  相似文献   

14.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1,(2):121-122
《项链》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尤其精妙: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花巨款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赔偿自己时,书中说:“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女性的呼声──评肖邦夫人及其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新女性的呼声──评肖邦夫人及其作品陈淑媛,欧阳丽娜肖邦夫人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及短篇故事作家.她出生于圣·路易斯,成长在法国后的环境之中。童年时期,父母教育她要勇敢、大胆地面对生活,要善于观察人而不妄加评论.从小时候起,她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对有关妇女...  相似文献   

16.
德·雷纳尔夫人和蘩漪,分别是司汤达的《红与黑》和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二位作家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所处国家不同,但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形象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正值青春之际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并且比自己年龄大的丈夫,后来爱上了比自己年轻的青年,在爱情的幸福和痛苦下徘徊,最终走向了绝路。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悲惨的,她们是不合理婚姻制度下一系列不幸妇女形象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作家、政治活动家简·德万尼一生为实现妇女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她的作品集中表现了澳大利亚妇女为实现人身解放和思想观念解放而抗争的历史.女权主义政治是简·德万尼小说中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欲望的悲剧     
范永梅 《学语文》2011,(3):64-65
这段时间,重新阅读了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我用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回味和研究这些名著,感到又是一重山水一重天。下面我围绕“欲望”这一中心词重新解读这两部作品。一、欲望——重新解读作品典型形象这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女性:艾玛及查泰来夫人即康妮。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4,(5):F0002-F0002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19世纪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因批判的成分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冠名以“批判”。其内容多是揭露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左拉的《娜拉》《小酒店》,萨克雷的《名利场》,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复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赫尔岑的《谁之罪》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