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发布,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带来了教学改革的契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重构教学内容,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开设教学专题,安排教学实践并设计课程考核。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利用线上学习了解《决议》,通过课堂学习深化对《决议》的认识,参加教学实践贯彻《决议》的精神,并以课程考核检验对《决议》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助力《决议》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彰显课程本质属性功能、推动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契合课程政治育人价值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重点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规划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意义等内容,并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3.
毛志浩 《人民教育》2023,(24):59-62
推进“党的领导”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开展“党的领导”教育,需要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从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逻辑三个层面,搭建开展“党的领导”教育的脚手架,引导学生知党爱党,培养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有效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而言,需要结合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而非生搬硬套、面面俱到。文化自信则是实现有机融合的关键切入点。以革命文化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逻辑理路:文化自信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逻辑起点;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渊源关联促发了逻辑生成;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实践养成、构建协调保障机制以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诉求构成了逻辑目标。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紧贴时政的特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有必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笔者尝试根据“一国两制”章节教学实际,从教学知识储备,教学重点内容解释,教学难点分析三方面探索课程融入的方式路径。  相似文献   

6.
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重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在融入前提上,要着重把握并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主线;在融入关键上,要有效解答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两大问题;在融入原则上,要坚持结合百年党史、结合理论创新史、结合学生实际的内在理路;在融入方略上,要切实畅通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课下交流四个渠道。按照上述基本思路推进融入工作,必将显著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全面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是融入焦点,必须聚焦党的二十大主题、新时代十年变革及里程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部署。在融入路径上,紧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抓准“嵌入式”融点;注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时代新人为主线,把准“并联式”融线;重点把握从报告体系到教学体系、从报告逻辑到教学逻辑、从报告话语到教学话语的转化,铺准“全面式”融面。在由点到线再到面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中专学校担负着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指向。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多重逻辑进行综合考量。在价值层面,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支撑,也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在理论层面,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价值取向上具有紧密联系;在实践层面,实现有效融入需要把握学生需求、厘清呈现框架、优化教学范式、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年“成人”“成事”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思政实现质变飞跃的实践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质旨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系统观为根本理论,坚持“协同、整体、开放”三原则;以实践性为根本方法,提高“觉悟、行动、担当”三能力;以深刻性为根本准则,把握“逻辑、哲理、生活”三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深刻显示了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本清源,把握革命主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路线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审时度势,把握建设主动,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握“两个确立”,为民族复兴凝聚共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与塑造学生的有利思想武器。课程思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本文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系统梳理《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在契合,二者互为精神指引和现实依托,同处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进程。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知—情—意—信—行”的逻辑规律,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熏陶、网络阵地建设、课程教育教学、社会实践育人重点展开,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教学内容更新要求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要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融入高校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以“三个全面”、“五个牢牢把握”、“九个深刻领会”为基本遵循;必须根据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所要融入的内容;必须以形成强大合力、加强集体备课、促进理论研究向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转化、丰富教学载体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德法兼修是警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公安院校应创新警务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才能在牢牢把握警务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厚植法学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在我国高校全面开展以来,如何用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法治认同,成为当前高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法典》的诞生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及民事法律制度的变革,它实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命题、历史命题、制度命题和实践命题。公安院校“民法学”课的教学内容应适时作出调整,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从而完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有效融入的根本任务。在公安院校“民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阐释“四个自信”抵制西方思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法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民法学”教学中,应先充分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素与《民法典》的契合点;从战略性、实践性、原创性、时代性、生态性等诸多方面充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维度,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材选择及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升教学水平,以达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警校院校“民法学...  相似文献   

16.
“三个务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三个务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资源;“三个务必”提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精神力量,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指南。“三个务必”是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需要从课程契合、队伍融合、三堂联合、资源整合、评价结合五个方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学,是课程教学改革凸显“地方性”的重要体现.以“徽州文学”为例,从徽州文学的创作状况、主要类型、基本精神等方面论述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凝练主题及根据特定主题选取地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体现教学内容的鲜明主旨,同时通过相应的单元拓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王灿 《广西教育》2023,(3):4-6+35
本文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目标出发,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准确性、科学性原则明确“融什么”,基于教学方法论把握“怎么融”,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厘清“谁来融”,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战略任务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在高度重视、明确目标、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原理”课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把握思想精髓,实现整体融入;抓住契合要点,实现深度融入。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使命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其特有的价值内涵全面引领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彰显出的价值意蕴是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渠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思用贯通、知行统一的原则引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实践行动,激励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