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2010年至今,宁波市鄞州职高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内地中职西藏班。本课题结合藏族学生的行为障碍特点,从音乐入手,利用音乐疗法对中职西藏生行为障碍进行矫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行为习惯,排除了直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冲突,学生普遍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2009,(7):94-95
学生是有差异的,而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体现,是师爱、师能的表现,也是教师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落实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高中数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也是让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十分头疼的一门学科.但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分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迅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这个个性化辅导需要如何进行,是值得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一、设计个性化的随堂练习个性化辅导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值得高中数学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的.个性化辅导主要体现在根据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从近年英语中考题目中我们会发现在考题中写作分数越来越多,这是现代社会对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但是写作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且学生在写作上很难看到自己能力的快速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有的教师的写作辅导就是"一分钟"的辅导,即布置作文题目,围绕几个问题回答,便认为可以构成一篇文章,这对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辅导。那么教师该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写作教学?如何将写作教学渗透到  相似文献   

5.
教师效能是教师有效执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应用该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态度和情感发展产生良好影响的信念.教师效能提升与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的教师发展观是相一致的.本研究采用结构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以提升教师效能为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教师效能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团体辅导活动促使教师对教师职业获得新的启发和领悟并能够利用在团体辅导中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发展出积极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历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教师效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哲浩 《成才之路》2012,(17):14-15
正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干预研究比较少见。更多的研究只限于理论的探讨,而缺乏应用性。很多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针对高三考生的心理辅导,几乎所有的教师、家长,都知道学生心理压力大,可是无所作为,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了针对高三考生心理压力的"心理辅导",而所谓的"辅导"也仅仅是请专家来做一次讲座,选择的时间则是距离高考仅一周的时间……省时省力的做法后面是对于高三学生心理的不了解,和对高三心理辅导认识的落后。其实,学生对于高考成败的焦虑至少  相似文献   

7.
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等。随班就读就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普通幼儿园和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普通班里让特殊儿童少年与同龄儿童少年一起学习和活动,教师们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特别的教学和辅导,使他们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8.
石荣威 《考试周刊》2010,(54):15-16
高考美术专业辅导应从高一年级抓起,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应对三年之后的高考。对于高中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如何迅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通过专业考试呢?教师采取什么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9.
辅导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面对知识程度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辅导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形式铺导。 (一)主动型辅导。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当即释疑,这是常见的辅导形式,辅导时要和蔼可亲,一视同仁,要有耐心,不能有任何歧视和偏见。 (二)被动型辅导。对于一些胆子小、性格内向,想问又不敢问,或比较羞怯的学生.他们一般很少主动提问,这时候教师就要变被动为主动,热情地到这些同学桌前问一下“有问题吗?”“是否需要帮助”之类的话,使学生丢掉多虑怯懦的心理,鼓励他们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福安市第四中学林文光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出发,对中学生厌学综合症的形成原因作了问卷和调查。并据此分析了厌学学生的感情障碍、认识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拟定了教育对策,转变教师、家长对中学生的不正确的好恶态度,对差生作出特殊要求和辅导,力争其获得成功体验。对厌学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促成自主自强。同时争取社会与家长的配合,实现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探究高校体育教师负性心理跃迁的影响因素,以改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采取匿名性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福建省10所高校的在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93位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负性心理跃迁的有131位(占67.9%),不存在负性心理跃迁的有62位(占32.1%)。结果表明,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负性心理跃迁。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若干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2.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整,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但更为关键的是广大教师应不断自我进行心理建设,在认知方式、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积极的反应模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才能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下授课教师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下不同级别任课教师对改革实施的制度的适应性进行考察,指出教材难度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教学目标管理上可以采用阶段性和总结性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在管理机制上,应重视教师的付出和其所实施的有效教学行为而不能仅重视教学成果,而且心理干预对教师的激励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Much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their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s defined by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utonomy, competence, relatednes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how these psychological needs relate to different types of maladaptive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To prevent or remedy such behavior, more insight into its relationships is required.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daptive behavio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grades 8 and 9)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both teachers and peers address their needs for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ladaptive studen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re met by teachers and fellow students. Both teachers and fellow students play a role in students’ maladaptive behavior toward school and withdrawn behavior. When it comes to unfriendly behavior, the perceived support of teachers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while the role of pee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linquent behavior.

  相似文献   

15.
教师行为是在其自身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活动单元,教师行为的分类繁多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外教师行为的表达还受教师信念、教师情感投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的职业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结构上探讨男性教师的心理行为模式,并对男性教师的自信、独立、果断、豁达、幽默和灵活等性别优势以及在语言、激情、耐心和温情等方面的弱点进行分析,得出:男性教师只有强化性别优势,克服或淡化自身的性别弱点,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有些教师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要完整且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作为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情感不在是一种单一的私人感受,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对教师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要求就要稍高一些。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身心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应引起重视,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90后与80后学生有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对他们的教育是中高职学校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对9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90后学生的教育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适应状态。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其职业倦怠感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职业院校教师的不良心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症状超常者表现于较严重的精神方面,如焦虑、精神病性与恐怖,超常比例不足10%的因子项却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如强迫、抑郁、偏执、人际敏感;工作中应当关注那些心理症状分较高的人群,如低收入者、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无职称教师、年轻的新任教师、基础课教师、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学历较高的教师等。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