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婧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140-142
在我国民间文学的百花园中,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花儿”以它特异的风格独树一帜,它是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一份文化财富,同时又是这一地区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也具有生动的音乐形象。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试论“花儿”的功能性,意在突出花儿无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作为民族人民传达感情的语言方式。其价值都值得更多民族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花儿"演唱方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西北高原农牧地区的“山歌”,“花儿”以高亢、嘹亮、粗犷的演唱风格使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多样的拍子、多变的速度、自由的节奏等特色,形成了符合“花儿”演唱特有的发声方法、润腔技巧与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河湟“花儿”应予以充分地保护与发展,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4.
知识网站     
山歌为什么被称为“花儿”在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人们将山歌称为“花儿”。究其原因,有人推测它源自甘肃康乐的莲花山地区,因山形似花,也就把山歌称作“花儿”;也有说是对唱的男女双方,都把对方称作“花儿”,因而得名。“花儿”的各种曲调也有一个小巧可爱、富有音乐性的称呼,叫作“令”,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仓朗朗令》等,这也许是从它的歌词———一种优美的民间诗歌来的吧。演唱“花儿”时,男声时用真嗓(称苍音)、时用假嗓(称尖音),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造成虚虚实实、辽阔遐远的意境,具有立…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7.
“花儿”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它身上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一般特点。但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者,“花儿”体现出独特的民俗价值。本文重点分析了“花儿”的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流传于广袤西北大地的民歌“花儿”,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广泛流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能够广泛的传唱、传播、辐射,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花儿”的传播过程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四个阶段。当下“花儿”面临着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西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西北地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西北人民的粗犷胸怀,具有诸多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因此花儿被誉为西北的"百科全书"。本文就从花儿的文化功能角度探析,花儿在西北人民生活中的独特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文明"的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化与文明长期以来被视作同一概念,但在汉语的使用中却一直保持着审慎的区别。这种矛盾的出现,源自我们对西方“文化”概念的全盘接受。其间所体现的并不仅是对一个概念的接受与否的问题,事实上它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屈从。在文化研究获得本土的合理性日益迫切的今天,有必要对文化和文明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北部的三边一带和关中地区的凤县、宝鸡县西部山区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也有"花儿",这些民歌都是"花儿"文化圈向外扩散、渗透、传播到新的地区以后,经过与当地民歌长期互相融合才逐步成长起来的民歌形态,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造就了这种民歌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青海"花儿"的整体作品结构入手,对"花儿"的比兴、抒情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与分类。文章认为情是"花儿"的核心,是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花儿"首句多比兴,兴为主,常见的有记载神话传说、记录民俗民情、铭记历史人文和描写山川胜景四种。尾句多抒情,情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达男女爱情婚姻的,有表达男女爱情、描述男女情爱、抒发生活情志和传递生活情趣四种;另一类是描写社会情感内容的,有揭发黑暗丑恶、歌颂快乐升平和感悟人生哲理三种。  相似文献   

13.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14.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30多年前,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成功否定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的"两个凡是",赋予两个凡是新内涵,简忆华国锋当年提出的"两个凡是",微探新的"两个凡是",体会新的"两个凡是"蕴含的重大意义,驻足今日,回首过去,从"两个凡是"到新的"两个凡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党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其"人民利益观",在实践中也无时无刻不践行其"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19.
在南方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中,"儿化"是个难点,这与初学者的母语影响有关,也与我们的教材过于简省有关,而且现有教材中的某些表述似值得商榷.焦点在如何理解"r"[z]和如何发好"儿化"的"r"[z].本人通过教学实践,作了粗浅的研究,并在此提出一些教学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对“荷花淀派”的孙犁和此流派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二元对位的分析与比较,从而辨析“荷花淀派”与浪漫主义文学要义的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