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爱玲创作的通俗化追求,既为她的个人爱好、禀赋所决定,也受到特定文学环境的影响。张爱玲作品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世俗化、传奇性上,在语言和审美趣味上也有体现。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看,张爱玲的创作不能划归通俗文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中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勾连的道路,这一过程到40年代海派作家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张爱玲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张爱玲不仅从西方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且她创作的中国古典文学背景,也非常明显,在这种辽远的中西方文化、文学背景下,张爱玲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两大基本传统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从世俗的角度入手,以爱情婚姻为载体,对上海地区的市民意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与海派、通俗文学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她不满于此,她的作品总是在浮华背后隐藏着令人发省的思考,让读者世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这方面她超越了通俗,使其作品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张爱玲在上海十年的文学活动,钩沉其清醒明智的投稿策略与杂志选择标准,认为张爱玲完成了由英文至中文,从洋人的文坛到自家文坛;注重杂志面貌,由通俗文学而至纯文学;为稻粱谋,再次选择通俗文学杂志的曲线救国的投稿策略及档次高、实力强的杂志选择标准,实现了作者与杂志二者双赢的市场效果,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市场眼光与文坛策略。  相似文献   

5.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者,张爱玲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不多情也不多恨,冷静几近无情;在她笔下,很多原来可以是简单纯朴的感情都变得斤斤计较,所有直接的感觉也会被纳入理性计算下。而胡兰成也是这样写张爱玲的:“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一口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文章。从她的生平入手,结合她的系列作品可"淘出"她笔下阴性荒凉的爱情。就张爱玲的爱情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探索研究出了张爱玲笔下的阴性荒凉爱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越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几乎同时登上文坛。从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的成名过程,可以见出:他们的出现显示了通俗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四十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几乎同时登上文坛,显示了"通俗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从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看,两人的成名过程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出现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13.
王守雪的《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一书,是根据他的博士论文整理而成,是第一部系统、深刻研究徐复观文学思想的专著。以徐复观的文学思想为题,回应时代问题,力图透过徐氏文学思想的力量来关注当代文学精神的发展,表现了作者对20世纪文学学术和思想史主要问题的通盘了解,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愿力。也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当下的中国文学研究,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莆田文学是明代福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福州、晋江等地不同,莆田文学较为传统、保守,带有浓郁的理学背景和士大夫色彩,一向被学界所忽视。这一文风的形成,远溯宋元理学传统,近以明初翰林应召为契机,以强势的地方科举文化为依托。通过翰林官员和其他政府官员的言传身教,借助诗学师承、致仕耆老会等途径,将馆阁文学、京城文学中的一些官方元素注入地方文学活动之中,这既是儒家思想引导下的一种对地域公共社会的文化控制和文学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中国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化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学创作过程中的“政治意识”、使命感以及学本中的民族学精神,是应该努力葆有的养料,是应该加以弘扬、加以发展的精粹。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儿童文学读者追求的是一种快餐式的,肤浅、庸俗,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享乐式阅读;其次,儿童文学被纳入文化产业、娱乐经济的轨道,被迅速而无情地推向市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出版商在创作中难免不为市场的利益所驱动与左右,儿童文学的自律性被市场的他律性所取代,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之中。文学的窘境是假象还是必然,大有探明其原因的必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陷入如此窘境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明确指出文学表面的窘境蕴藏着文学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大众化的历史契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正发生着革命性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