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胡姬是指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域民族的女性。唐诗中的胡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异域女性的风貌,但作为异域文化形象,她们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场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后,唐诗中出现一批反映下层女子生活的诗篇,它们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贫妇形象。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之多的描述下层女性生活的诗篇,主题突出,语言质朴而深沉哀痛,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历史上最强盛时期 ,也是民族融合的高潮 ,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唐朝的繁盛。本文想透过唐诗中出现的胡姬的前后变化来论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刘备形象研究与探讨,前辈和时闲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唐诗中的刘备形象却至今没有人考察。诚然在三国题材流变过程中,唐代是个薄弱环节,但是对于刘备形象的流变而言,唐代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唐诗中刘备形象一方面表现为对三顾茅庐的肯定,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王业不成的悲悯,与此相对应的是前期刘备形象是诸葛亮形象的附属品,后期刘备形象则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5.
《羽林郎》和《陌上桑》是“汉乐府”的名篇,都被收录到了中学语文课本之中。 辛延年的《羽林郎》描绘了一个不畏权贵、大义凛然,坚决反抗封建贵族豪奴冯子都欺压和调戏的酒家女子胡姬的美好形象。《陌上桑》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机智的采桑女子罗敷的美好形象。胡姬与罗敷,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光辉形象,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两个形象既有闪跃光辉的共同之处,又有进发异彩的不同之点,现将这两个反抗女性的美学特征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6.
“比”是诗歌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唐诗也不例外。唐诗中千姿百态、情趣盎然的比喻,展现了唐诗独特的情感取向:观照自然,生动形象;索物托情,具体可感;典型比喻,新奇浪漫。  相似文献   

7.
石润宏 《文教资料》2012,(32):32-34
意象是诗人作诗的工具,唐诗中有许多植物意象,它们反映了诗人的文学承继与个性思想,是我们研究唐诗不可不谈的对象。唐诗中的植物意象主要有三类,一是由典故固化成文学符号的一类,二是律诗对仗中出现的一类,三是体现诗人个性和趣味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唐代酒肆发展非常迅速,发达的酒肆文化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诗歌风貌。作为社交娱乐场所,酒肆为各层次文人提供理想的交流空间;酒妓在酒肆中进行歌舞表演并以此为媒介与诗人产生种种联系;酒肆题壁风尚推动了诗歌的传播、交流与欣赏;文人开酒肆作为当时之习尚也使诗歌与酒肆紧密联系起来。唐代"酒家胡"逐渐勃兴,胡文化以胡姬酒肆为中介渗入唐人生活,带给诗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影响了诗人创作心态和诗歌风貌。酒肆文化催动了唐诗刚健气质的生成,促进了诗人诗歌技艺的精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活动。今人离别,依旧可以借助网络保持联系,古人则不然。古代交通极不便利,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社会治安缺乏保障,旅途常有危险,看似普通的“生离”可能就是“死别”。因此,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产生了一系列的送别习俗,在文学领域也留下了诸多著名的送别诗篇。据统计,清代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收录唐诗近两千首,其中与离别相关的将近三百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可见,送别诗是唐诗中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10.
“周瑜”是唐诗中咏史怀古类作品里常见的意象。唐诗中的周瑜书写承继魏晋南北朝,又启发了宋代以降的周喻形象建构。总体来说,唐前期诗词中的周瑜形象以谋臣能士、英雄豪杰为主;唐中后期诗词中的周瑜形象以雅量高致、才子佳人为主,更创造性地把周郎小乔联系起来作为典型。周瑜的形象被从政治话语中解构出来,转而近乎于名士做派。唐诗中周瑜形象的变化,固然有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写的延续性,但更反映了唐后期士风松弛,狎妓之风盛行的历史现实。唐人的周瑜诗词为认识历史人物的形象变迁提供了一个可视路径。  相似文献   

11.
晚唐时期,宰相裴度以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文韬武略的才干,促使割据50多年的魏博六州、淮西各州、成德各州归顺朝廷,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的割据局面,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维系国家20多年的安危。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唐代道教对文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道教教义深入到文艺家的思想,宗教形象激变为文艺意象,唐代的时代精神与道教精神有共同点,道教易于为文士接受和表现,文士与道士交往成风,使道教与文艺的结合自然而深入,诗歌和小说受到最大影响。道教对文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了文艺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主题之发展,造就了唐诗特有的风骨与气象,促进了文艺浪漫主义方法,风格之成熟。在艺术领域,仙人像的创作达到很高的水平,音乐则发展出“法曲”。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常用比喻、讽刺、通感等多种修辞,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风格和神韵的结合体。这些特点使其得以经久不衰,同时,也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唐诗中大量通感语句的使用就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对英汉通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找出通感语句的翻译方法,从而解决唐诗难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郊寒岛瘦"是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郊与贾岛本非同辈诗人,自苏轼出自个人趣尚首创"郊寒岛瘦"说,始有是非高低之争.然考诸史实,唐人虽曾以"寒"、"瘦"喻郊、岛,却皆是言人,而非论诗.从韩愈等对孟郊的极口推重更可知,孟在当时的诗坛地位实高于贾,贾不能与孟并称.  相似文献   

17.
唐人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既有面对现实的社会担当精神,又善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促进了咏史怀古赋的繁荣。唐代又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咏史怀古赋吮吸着时代文化艺术营养,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视野,融通诗赋文章的题材和技巧,在表现对象上进一步开拓发掘,艺术形式上努力创新,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成就斐然,成为唐赋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史 ,经历了两千多年 ,各个时期各有自己的表现形式 ,高峰迭起 ,各领风骚 ,但都离不开音韵 ,有了音韵 ,才音调铿锵 ,琅琅上口。到了唐代 ,律诗成熟 ,音韵再加平仄对仗成了格律诗 ,几乎成为我国诗的民族形式 ,经久不衰 ,一直流传到近代。现代律诗式微了 ,能者不啻凤毛麟角 ,胡云辉同志的《哀牢吟草》是律诗的习作 ,虽格调韵律平仄对仗诸方面都不那么纯熟 ,但他“熟读唐诗三百首” ,有一定的旧诗底蕴 ,加上他的灵性 ,粗具律诗规范。我们作些介绍 ,以资鼓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