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2.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3.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4.
王建辉     
1958年,陈翰伯转入出版界工作,被任命为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这一年他44岁。虽然是半路出家搞出版,可他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者,又是从新闻界跨到出版界的,所以思想起点应该说是很高的。从这一年起他就与出版连接在一起。他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两个阶段,叫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在商务的  相似文献   

5.
赵忠副校长工作严谨、平易近人,事必躬亲,对学校档案工作“情有独钟”。他不仅高度重视学校档案工作,而且对档案的认识非常到位。时刻关注着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强调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自己曾经主管过科研工作、深知档案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抗战时期曾经在中国战区服务过。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时,历史学是最热门的学科,最优秀的学生都想进历史系。大众也都爱读历史书籍、历史杂志。”“最热门”、“都想进”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一些风貌。实际上,现代史上还有个学科或专业,也曾经风靡一时,吸引了不少中国年轻一代特别是留美学生们的目光,这就是--或许有些出人意料--新闻学!  相似文献   

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7):13-13
“克里说,他所见到的,是两个美国。我要说,这是相互的,美国所见到的,也是两个克里。” 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政见经常反复无常,甚至自相矛盾。此前克里曾经说自己看到了两个美国,一个富人的美国和一个穷人的美国。“他们惟一没有尝试的只有坦克了。”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谈到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曾经用很形象的语言批评我们的一些干部,他说,有些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见200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10版)。  相似文献   

9.
韬奋在总结他的编辑工作的经验时曾经说,要办好一张报纸或者一个刊物,“内容的力求精警”是一个很生要的原则。韬奋所说的“内容的力求精警”,参照他在别的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时的论述,它的含义,用今天报人的话来概括,就是“少而精”。  相似文献   

10.
一、“图文并重”是现代报纸的显著特点 新闻摄影在新闻宣传中越来越重要。世界报纸的发展,经历了“有文无图”和“重文轻图”的阶段,现在进入了“图文并重”的阶段。有人说,将来的趋势是“图重于文”。对此,我不想妄加评论。但当今世界新闻工作中,文字和图片报道已引起同样的重视,则是确定无疑的。记得新闻界的前辈穆青同志,十多年前就曾经说过,“摄影报道是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不可缺少的一翼”,“一个图片,一个文字,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一个新闻单位,对于文字和摄影报道要同等重视,同等爱护,不能厚此薄彼”。他的话虽是对通讯社说的,当然也同样适用于报社。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信息传输方式进入数字  相似文献   

11.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曾经是全中国的年轻人所崇拜的偶像,他所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载入史册;毛泽东主席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赞誉他“创党有功”。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的宣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他的宣传思想曾经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贏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他的宣传思想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环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遗产之一。毛泽东的“宣传”概念什么是宣传?关于这个概念的含义,毛泽东的解释是相当广泛的。他说:“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838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宣传,他说过:  相似文献   

15.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友人斯诺的谈话中,深有感慨地说: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①的确,图书馆是毛泽一生做学问、求进步、了解国情的良师益友,他自认图书馆里的学习是“最有价值的”。他离不开图书馆。毛泽东从小即酷爱读书,图书馆藏书甚丰,自然成了他向往的“圣地”。但最早与图书馆结  相似文献   

17.
访蔡尚思     
十月下旬,一个阳光煦照的上午,我们访问了蔡尚思教授。这之前,我从未见过蔡先生,但我脑子里却经常浮现着一个关于他的非常刚毅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就是来自曾经流传全国的那个传说。四害横行时,陈阿大们在上海演过一出“考教授”的闹剧,蔡教授也在被考之列。陈阿大们要他交卷,他义正严辞地说:“你们没有权利考我,我也没有义务回答你们!”陈阿大之流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人说,时代很滑稽。但曾郴林这一代人却不存滑稽之心。岁月血与火的锻炼证明:他们严肃而真诚。回首往事,曾郴林感慨万千。是的,他作为一个曾经做过“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司令”的热血青年,一个陷入监狱9年的“囚徒”,一个经历曲折、坎坷、沉沦、奋起、追求的郴州才子,他对过去从不言悔。感谢生活赋予他太多的坎坷。他珍惜自己走过的路、摔过的跤。顺境、逆境,他总是不断求索,现在已成为拥有5项专利、多次获奖的科技精英。  相似文献   

19.
他曾经是位德才兼备的好官,被人认为“年富力强,具有儒雅的官员气质”;他曾经的工作业绩令人侧目,他以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让他领队的那个单位几乎囊括了系统内从中央到地方开展的各项大奖评选;有媒体曾经把他形容为“常在河边走,却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20.
“在埃及新闻界元老中,名字最响亮的是穆斯塔法·阿明。”这是《金字塔报》总编辑赛拉姆曾经对我们说的。“穆斯塔法·阿明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不仅由于他自己是一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而且还由于他不倦地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编辑、记者和评论家。比如曾经长期主持《金字塔报》工作、大名载于百科全书的海卡尔就是他的高徒。”这是埃及中东通讯社前副总编辑里达·哈里法,不久前在向我们介绍埃及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