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近100年来,激光是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自从激光被发明以来,科学家就在不断提升它的性能、开发它的新功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就是激光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因善于  相似文献   

2.
美国媒体曾刊发一篇题为《日本热衷研发机器人的背后因素是什么?》的文章说:"如果日本工程师能大行其道的话,或许我们很快就会为一个机器人世界职业棒球锦标赛加油呐喊。"每隔一两年,日本研发人员就会推出一款新的机器人产品。最新的头条新闻是他们推出的一款机械化的棒球两人组合,包括一名击球手和一名投掷好球率达90%的投球手。尽管日本发明的大部分机器人多半无法打入大宗商品市场,但是日本科学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其在机器人领域的雄心:机器人技术在日本发挥的作用比世界任何国家都大。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最近几十年中经济发展之快确是举世瞩目,它在汽车、电子等好几个工业领域已超过美国,以明显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日本人深深懂得“不加强制造业,经济是上不去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现在在大规模的中间工业,比如电气机械(电脑、机床)、运输机械(汽车)等处于优势地位已超过美国。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日本公司大量投资引进高新技术,以柔性制造设备改造传统产业。近几十年内,高新技术大量涌现,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企业抓住时机,及时地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例如,日本的企业中现在有80 000多个工业机器人,每万名工业工人中就有36个机器人,而美国只有20 000个工业机器人,西欧有28 000个工业机器人,每万名工业工人中平均有6个工业机器人,远不及日本。自从80年代早期以来,日本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投入约为欧美的2倍;现在日本具有的柔性制造系统比美国  相似文献   

4.
纳米机器人     
《世界发明》2005,(1):126-127
纳米技术风头正劲.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希望借此研究出超小型机器人或者发动机。医生希望能得到一种可以长期在病人体内工作的医疗机器人,而电子产品发烧友希望只花几分钱就能自动升级电脑——纳米技术能帮他们实现这些愿望吗?抛开你对这种科幻电影中常见技术的一切恐怖想象,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即将改变未来生活的超微纳米机器人吧。  相似文献   

5.
大川 《世界发明》1997,(8):25-25
科学家预言:20世纪后叶是电脑的时代.但到了21世纪,就发展成为机器人的时代了.谁掌握机器人技术,谁就处于科技发展的最先列。就目前而言.处于领先地位的还是美国。  相似文献   

6.
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科学家的终极梦想是设计出像人的机器人,不但有人一样能自主思维的大脑,而且要像人一样行动自如,而不是看上去动作硬梆梆的。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就公布了一些学习人类行走的机器人的图片,这些机器人可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行走方式。可伸缩小腿人与传统的机器人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人的身体部位能伸缩。科学家现在已经突破了这一点,开发出了新型的蹒跚学步的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像人那样伸缩小腿走路,并能保证不会摔跤,而传统的机器人行走时小腿不能提起来,只能以左右摆动的方式来迈步。在最近召开的第191届美…  相似文献   

7.
关于光脑,人们对它也许还很陌生,但制造光脑的尝试,科学界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直到80年代后期,才可以说有了决定意义的突破。9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共体的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研制成功。科学家预言,21世纪,光脑将会全面替代电脑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成为高科技传载信息的骄子。所谓光脑,就是采用光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体,正如当今电脑采用电作为信息传递媒体一样。光脑与电脑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一是光脑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8.
日本、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对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出现重大突破,他们确定了病毒基因中两处关键部分,只要这两处发生变异,它就能更容易地感染人类。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国机器人发展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 国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综观它的发展史,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由于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的十几年期间,并没有把工业机  相似文献   

10.
蜘蛛机器人     
日本三菱电器公司实验室制造出一种外形及行走方式都与蜘蛛极为相似的机器人,它由四排直径4厘米的金属球连接而成。每个球内藏有一个电动机,这些电动机则通过导线由一台电脑控制(下一步设计电脑将由“蜘蛛”自己携带),整机大小为85×35厘米,重量6.3公斤。不仅能在平滑的地板上而且能在楼梯上敏捷地行走,其姿势就像一只大型红蜘蛛,蜘蛛机器人还能倾斜地行走,它将在检查原子能发电站那些人所无法到达的角落一展身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们认为,为了省事,今后可以让机器人自行“繁殖”后代。早在4年前,日本日立电器公司能源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懂得自我再造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像动物那样“繁殖”,最终能通过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04,(11):45-46
微型飞行机器人日本精工爱普工公司正在研制看似微型直升机的飞行机器人,研制者希望它能应用于保安、灾难救援和空间探索。这种机器人被称为“微型飞行机器人”,遵从一台使用蓝牙无线技术的电脑发出的飞行路线程序。它重12.3克,长85毫米。机器人载有一个32位的微控制器、超薄马  相似文献   

13.
正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日前盘点了2015年最脑洞大开的科研成果,包括机器人独闯江湖、科学家搞笑失误、蚂蚁在哪儿如厕和世界最奇怪的物种等。机器人独闯江湖搭车机器人hitch BOT由水桶、浮力游泳棒、儿童胶靴组合而成,并以一台平板电脑充当大脑,它在2015年2月独自穿越了德国。发明它的加拿大科学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旅行,探知人们是能否  相似文献   

14.
早在50年代计算机诞生之时,人们就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目的是要造出“会思考的电脑”,并能通过数字化的突发顿悟发现新知识,能凭借硅片直觉的跳跃解决问题,能从自己错误中汲取教训…… 4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有研究人员认为,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生产出一个智能机器,而是要多久才能生产出来。据称已有科学家在进行过去被视为科学幻想的试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建造一个机器人,并且像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诞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大规模进入工业舞台。日本在80年代初就有“世界机器人王国”之称。如今,全世界的机器人总数已达67万台,其中日本拥有44万台,美国6.9万台,德国5.8万台。目前,大多数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日本每万名汽车工人拥有813台机器人。“罗伯特”是机器人ROBOT的  相似文献   

16.
正说到激光,想必很多同学应该不会太陌生。近视激光手术、激光美容等,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还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自从1960年激光被发明后,科学家就在不断提升其牲能,开发其新功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就是激光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因善于驾驭激光而获得了201日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把激光打造成镊子  相似文献   

17.
到2000年,一个美国农民花一辆小货车的钱就能买一个农用机器人。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波尔杜大学和以色列贝特达根的伏尔卡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发明了一种能种植象莴苣、卷心菜、南瓜和西瓜之类作物的机器人。波尔杜大学农业工程师、农用机器人发明者之一盖恩斯·迈尔斯说,一个机器人就  相似文献   

18.
从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跃发展,到90年代,机器人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类机器人,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主要用于制造业,如在电子、电气、汽车工业中,作焊接、装配、搬运、加工、喷漆等作业。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1992年电子、电机汽车制造业机器人就占62%,而其中装配、焊接作业的机器人占55.8%。美国  相似文献   

19.
机器拾物器     
机器人制造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40余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机器人的大脑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电脑。但是光有电脑发号施令还不行,还得给机器人装上“手”和“脚”。下面制作的这个硬纸板机器拾物器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器手模型,可以用它特殊设计来拾起小东西。  相似文献   

20.
苍蝇不只人见人打的害虫,它也能为人类设计新一代灵巧机器人和21世纪无人驾驶汽车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法国科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下一代灵巧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大凡从事过机器人研究项目的人都知道,当代的机器人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笨拙,这是由于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和机械反应传感器不灵敏引起的。此外,指挥机器人动作的“大脑”——计算机无法正确处理有关信息也是造成机器人笨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法国科学家另辟蹊径走仿生学之路,把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